一日,在让学生用“ 正在 。”进行说话训练时,学生就只会说些“妈妈正在烧饭。我正在写作业。爸爸正在上班。”说得好的,就在句中加个修饰语,变成“妈妈在厨房烧饭。”之类的句子。这样的句子,用来“应试”是最好不过的了,主谓宾都不缺,简洁、通顺。
可能不能再把训练练得扎实一些,把训练向纵深推进呢?
于是,我又问:“刚才,我们说的句子里都是人物,你能不能说点别的呢?狗狗也行啊!”(故意用“狗狗”的说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都跑到各种动物上去了,都乐意选自己喜欢的动物说一说: 小猫在小河边钓鱼。
凶猛的老虎在森林里找食物。
……
“还有谁会说别的东西啊?大家可以先确定自己先想说什么东西,再想想会怎样,就更好了。”
一生说:“我想说雨点,雨点正在从天上落下来。”
我评价:“喔,你把《雨点》一课学得可好了!”(及时给予恰当的赞扬)
一生说:“我来说梅花,梅花正在迎着寒风开放。”
我马上送上“一颗星”。
我们在让学生在进行说话、写话练习时,往往会困惑:学生的句子总是套用了教材中的例句或是其他学生的仿句,听起来总觉得没有新意,很难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是否能将句子说得对,更要求学生说好,说出新意。为了新,求异,让学生的话说得精彩纷呈,教师要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目标,即使不用文字书写下来,但也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以上面的句子为例,确定以下目标:
目标之一:能在句子中填上“谁”、“干什么”,把句子说完整。
目标之二:帮学生打开思路,让说话的内容更宽泛些。
目标之三:防止学生的思路被其他学生所牵引,人云亦云。所以对稍有新意的一要作大力表扬,及时物质奖励(赠送小星星)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