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发布时间:2010-03-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军

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东青实验学校  张军

在要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感觉新教材、老教材有诸多的 不同,特别是细节方面,很不一样。

在引入公倍数概念方面,老教材是出示一个明确的例题:从小到大,顺次写出12的几个倍数和30 的几个倍数。1230公有的倍数是哪些?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引出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定义。一看上去,一目了然,简洁明了。

而新的教材是这样的一个例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下面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边长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图略)

8厘米

6厘米

    追问: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正方形,可以直观地看出一个可以铺满,另一个则不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因,得出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8虽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则不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公倍数的意义了。但是,我想教学的时候,真要这样做的话,还真是有点儿麻烦:要让学生做那么多的纸片,上课的时候还要操作一下,而且操作的时候学生总会搞得没完,会浪费时间,还有可能根本就得不到老师想要的结果。但教材这么安排,肯定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不妨一试。

课上在这一点上虽然投入相对较多的时间,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想来是因为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在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的意义的过程中,使知识的产生有了具体的形象支撑,学生经历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学生在运用公倍数的概念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因为有了具体的数学模型,有些抽象的问题竟然变得相对比较易于理解。比如说:“暑假期间,小林和小军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林每隔6天去一次,小军每隔8天去一次。731两人同时参加了游泳训练后,几月几日他们又再次相遇?”像这样的一道题,用老教材学习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求“731两人同时参加了游泳训练后,几月几日他们又再次相遇”就是要先出68的最大公因数24,经过24天他们又再次相遇。但在这里,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接受这一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