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东青实验学校 张军
在要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感觉新教材、老教材有诸多的 不同,特别是细节方面,很不一样。
在引入公倍数概念方面,老教材是出示一个明确的例题:从小到大,顺次写出12的几个倍数和30 的几个倍数。12和30公有的倍数是哪些?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引出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定义。一看上去,一目了然,简洁明了。
而新的教材是这样的一个例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下面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边长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图略)
8厘米 6厘米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用长
课上在这一点上虽然投入相对较多的时间,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想来是因为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在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的意义的过程中,使知识的产生有了具体的形象支撑,学生经历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学生在运用公倍数的概念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因为有了具体的数学模型,有些抽象的问题竟然变得相对比较易于理解。比如说:“暑假期间,小林和小军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林每隔6天去一次,小军每隔8天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