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叫《菩萨兵》,多次的教学总让我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前为了理解本文的中心,感受朱德总司令急藏族同胞之所急的爱民之心,我总是不断地要求学生多了解朱德,课上自己又不停地领着大家逐字逐句地挖掘人物品质,使朱德的菩萨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树立清晰的印象。看似功德圆满的教学却偏离了学生的感受应是源自字里行间的油然而生的教学理念,只要抓住关键句细细品读,立足关键词深刻体会,对文本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在这次的教学前,我对教材、教参多次研读,最终把全文的中心落在的一个:“急”上。并围绕这个字,学生提出了五个有效问题:朱德为什么急?他为谁急?他又急些什么呢?最后他解决了这难题吗?在解疑时又将重点放在他急什么之上。在感受朱德的第一急:“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朱德的“急坏”不是一般的急,而是非常着急。朱德为什么非常着急呢?又牢牢把握住反问句的空白:“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到底有些什么不能受呢?过去总是急于要学生说出答案,而对藏胞的困难预设不够,也就无法真切体会到:“急坏”的内涵。所以这次我让学生先静静地想一想,从藏族同胞在深山里吃、穿、住、行、用方面设身处地地为藏民考虑一下会遇到哪些不能忍受的困难。片刻的沉思、耐心的等待,带来得学生们一个一个精彩的回答,从他们的回答中能体会到对藏胞的担心、着急,手足无措之感。如:藏胞躲进深山时肯定没带多少粮食,呆了这么多天,粮食还会够吗?如果已经没有了,他们吃什么呀?我老家靠着山,晚上是很凉的,如果下雨的话那就更冷了,他们就睡在山洞里怎么受得了呀?深山里还有很多野兽,那多危险呀?山路是凹凸不平的,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危险的会掉下山崖呀?
当同学越说越感到为藏民担忧之时,再读这句: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不仅能读出那种急的意境,更体会到朱德的想他所想,急他人所急的菩萨心肠了。
这段成功的教学让我再次体会到教者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尤其是文本的中心词,再加以细细推敲,慢慢品味,就能轻松又高效地领会文本的中心。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