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新:《十几减九》教后感
今天数学课学习的是《十几减九》。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这一课应有的知识基础是上学期学的九加几,而过了一个寒假有很多学生可能对这一知识已经有些遗忘了,所以开始上课前我用卡片进行了口算抢答(9+5、9+8、9+3、9+7……)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前复习准备在课后看来非常重要,学生遗忘的真的很多。
接着我就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列出算式13-9= ,有些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得数是4,我又让他们说说是如何想的有的说:“4+9=13 , 所以13-9=4。”有的说:“我用10减9,等于1,再和盒子外3个合起来是4只。”我问:还有其他的吗?(学生没有了出现书上其他几种情况)于是我就重点让学生来演示从盒子10里面去掉9只的一种方法:大家用小棒摆出13,10根一堆,3根一堆,
从10根里拿去9根,还剩1根,把剩下的1根和3根合起来是4根,所以13-9=4。接着我继续演示,如果在13根小棒中的3根上面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14根),那就是多少减九呢?(14-9),14减9又等于多少呢?再添1根15-9呢?再添1根呢?这时班上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十几减9,每个得数都比十几后面的一个数多1。”我问:“请小朋友观察一下,他说的对吗?”学生马上发现真的是这样,我马上又追问:“那为什么要加个1呢,这个1从哪来呢?”学生说:“10减9剩下的1。”最后我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己计算其他的十几减9。学生很快地算出了得数。最后我用了一个口算比赛来结束新课,全班只有几个同学有错误。
课后我在思考为什么今天的课堂效果会这么好,其一,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像以往一样用情境导如法直接导入,而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地估计到学生过了一个寒假后对9加几有些遗忘的学情,有针对地进行了复习,从而为今天的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其二,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倡导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但我想并不是每节课都会有学生想到书上所有的算法,在我今天的这节课中就没有出现一个一个地减和先减去3个再减去6个,我也没有特地再告诉学生,而是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用10去减和想加算减的两种方法上。通过课堂实际教学来看,确实起到了效果。我在想这也许真的就是“教无定法”。只有真正尊重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才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每位教师每堂课都能这样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和谐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