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发布时间:2009-04-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dqjjy

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金建瑛

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6课《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1:我从“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这句话中读出弟子们要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比较容易。

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要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还是比较难的,因为麦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很难找出哪一颗是最大的。

师:到底是容易还是不容易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两个学生亮出了不同的观点,谁的正确呢?我想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吧,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来解决。)

1:我认为弟子们摘最大的麦穗很容易,从“满是”、“沉甸甸”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要摘取“最大的麦穗”并非难事,几乎一伸手就可以得到。

师:有道理。我也同意这种观点。

(因为我看了参考资料,资料上也是这么说的,所以为了尽快引入下文,我下结论地表了自己的态。)

2:我坚决不同意这种观点。

师:为什么?

2:因为我知道后面的结果是弟子们两手空空,所以可以看出最大的麦穗还是很难摘的。

师:哦,原来你是看了课文后面的内容了,怪不得这么说。好,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儿,至于是容易摘还是不容易摘,你们课后去讨论吧!

……

课后,我就把这个教学片段作为课堂上的亮点写在教案后面的教学反思一块,写着写着,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这样处理太草率了:

一、过早地枉下结论。自己受到了教参的影响,没多加思考就认为弟子们摘最大的麦穗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学生谈到的“要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还是比较难的”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到处都是沉甸甸的麦穗,到底哪一颗是最大的呢?的确很难选择呀!而在课上由于时间关系,我在学生讨论之后没有深入展开就轻易地表态,有些草率。

二、没有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其实,课堂上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件好事,让两种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碰撞,就可以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我经过仔细思考,觉得这两种观点无所谓对错,应该说都有道理,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所以,如果我在课堂上充分抓住这一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讨论后阐述自己坚持该观点的原因,那不就为下文的理解以及文章中心的把握做了铺垫了吗?因此,如果让我重新设计,我会这样来进行课堂教学:

如果学生说从“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这句话中读出弟子们要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比较容易,我会反问:既然容易摘取,那结果怎样啊?为什么弟子们都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学习。

如果学生说“要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是比较难的,因为麦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很难找出哪一颗是最大的”,我会说:也许是有难度,那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会摘到一个最大的麦穗吗?从而悟出“最大的麦穗”只是相对大的麦穗,关键是我们每个人要抓住眼前机遇的道理。

在反思这个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忽然间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也行走在一片“麦地”里吗?如何摘取那最大的一个麦穗呢?还得靠我们的智慧与技能哟!

 

 

2009428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