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思考,永远是替别人数钞票!
——《台阶》听课手记
沈芸
“同学们,陌生人之间化解隔膜的方法是什么?”同学们纷纷摇头。“笑!”教师微笑着说:“笑有很多种,同学们知道有哪几种呢?我一起来练习一下。微笑、冷笑、奸笑、皮笑肉不笑……” 课堂气氛瞬间高涨起来。
今天的授课教师素质在各方面应该是很高的,基本功相当不错。就体态语言来说非常丰富;语气、语调基本适合九年级的学生;衣着得体,神态大方;课堂设计的思路也是很不错的。但是不知怎么了?尽管教师煽情的基本功也不错,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人的感觉并没有投入到文章中人物的酸甜苦辣之中。分析人物的时候,那些感人的细节学生很少动容,表现的是那样的冷静、理性。仿佛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旁观者,与作者根本没有产生共鸣。
《台阶》是文学之作,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靠文字打动人、感染人,显然这个目的在这堂课上没有实现。这里的描写表现了什么?这段表达怎样的情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的确就要靠理性的思考,因此上课堂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现象难以生成。按照当今时髦的说法:情感目标没有完成。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要完成情感目标,首先思考:作品中的父亲是谁的父亲?假若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的情感一定不会冷冰冰的。
作品中的父亲应该说是你的、是我的、是学生的——是所有人的!有谁的父亲不是奋斗一生?有谁的父亲不是辛苦的?有谁的父亲没有卑微的时刻?有谁的父亲没有垒台阶?台阶是什么?是理想、是追求!是人往更高层次的追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假如授课者这样思考:那在儿女面前驼着背将天撑起来的父亲是自己的父亲;那个为创造美好生活不辞辛苦的父亲是自己的父亲;那个在生活中不断打拼为了让生活的台阶更高而如今苍老的、失落的、日渐衰微的父亲是自己的父亲。带着这种情感去上课,去影响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父亲就是自己的父亲。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生动的、感人的。
很多老师的基本功的确不错,但有时恰恰忽略自己研读作品基本功的训练,因此上课堂上的情感不是流露不出来,就是做作,对于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今天听完课回来后,我翻看了参考书终于明白了,课上生成的一切问题答案都在参考书上。
读书不思考,永远是替别人数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