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使本人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学习成绩中差的学生——数学学习“弱势群体”。数学学习“弱势群体”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机敏的教师不但要尽快的化解他们已经出现的困难,还要预见他将要碰到的问题。要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学习难度,让他们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本人力求注意两点。
第一,设计问题时要体现渐进性和量力性,使学生对自己运用知识能力产生自信。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学校打算把
实验证明,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好题目,采取点拨的方法,学生由始至终感到只要认真思考,就能解答出来,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尝到了运用知识的甜头。
第二,考查知识时,从适应学生实际能力出发,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努力与效果是一致的,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次测验我一般控制及格率在85%~90%之间,优秀率在25%~35%之间,对做错题的学生逐题逐人登记、统计、讲析,有时进行个别辅导,要求重做。
此外,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要分层次,体现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对他们的作业要降低难度,可保留一定的选做题,部分作业进行面批。我还经常在给他们批改作业时附加鼓励性评语;在单元考查时为他们适当放宽评分标准(尽量做到不露痕迹);班级设立数学进步显著奖等等多种形式来刺激“弱势群体”奋发向上,让他们中的多数人都能取得好成绩,使其获得兴趣与动力,饱尝胜利后的战果,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