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情境,数学教学美丽的外衣
发布时间:2010-01-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丽金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某位老师在上一节校级公开课《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为了在数学课堂上体现新课程理念,于是他创设一个情境:老师首先问学生,利用手中的一张纸用什么方法剪出一对全等三角形?于是学生都一个个踊跃举手,老师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去演示怎么剪,此时下面每个学生也按照自己的方法都剪出了一对全等三角形。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花去的时间并不少。接着老师说:好,现在把你们剪的三角形放在一边,一起来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对全等三角形,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对应边以及对应角等。到本节课结束,学生剪出的全等三角形就再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了。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于是我就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美丽的外衣吗?

对策:要避开这样的误区,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例如在上面那堂课中,我觉得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剪出的全等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图形变换来拼出各种各样的全等图形。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变幻不同的全等三角形的原型。接着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全等图形说出对应边和对应角。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