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用教师的问题设计来实现学生阅读的高度
发布时间:2010-01-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胡志英

用教师的问题设计来实现学生阅读的高度

                      胡志英

案例一:一教师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教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渡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留学生依然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你看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教师在问答中授之设疑方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

案例二:我在教《父母的心》一文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父母的心是                  。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2、怎样理解文中的父母送出去后又要回来的举动?3、请划出文中父母痛苦的句子和词语,体会父母的心?这三个问题,既有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又有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检测,还有对细节的体会等,构建了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理解,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探讨以上两处教学,我发现:其实,现在的中学生阅读内容十分广泛,而文章的内涵又多元化,再加上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如果阅读没有一定的指向,让学生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或者暗中摸索,学生将走很多的弯路,花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这样,阅读的作用,语文的教育功能将无从谈起。从上面的例子可见,如果教师在阅读中设置出最佳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作品的内容,引向作品与生活、社会的连接,就会让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产生连接,那么,就会让学生展开思维,凝神思索,批文入境,就会慢慢感受到作品的文学气息和人文精神,长此以往必将提升学生阅读的高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