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东青实验学校 张晓敏
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深入挖掘文本,注重文本以外的知识拓展。当然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在语文学科和其他的学科如历史、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做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且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本身也是对语文文本的一种完善和深化。对于学生而言也能适时地进行思维的转换与放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只是凡事都得掌握分寸,把握好度。俗话说“过犹不及”。在《陈涉世家》一课结尾时,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籍或借助网络去搜集历史上其他著名的农民起义。我们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但如果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去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事例的具体内容,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延伸得太远,拓展的范围太大,也让语文课和历史课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会让人产生一种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的感觉。所以文本的课外拓展就像放风筝一样不管风筝飞得有多高,下面必定要牢牢抓住绳索。我们这里的绳索就是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课外拓展必须要依据文本,而且,我们也必须掌握好风筝飞翔的高度,飞得太高风筝往往会挣断绳索,因此脱离文本的拓展就好似断了线的风筝四处飘摇,想要收回那就难了。
金无足赤,世间本没有完美的事物,我们的语文教学亦是如此,但每个教师追求课堂教学尽善尽美的理想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时,是否应多一份理智、多一份务实。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尽管残缺,但依旧能展现自己独特的美和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