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问题引发的思考
姚军华
为了说明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在学习《元素》一节内容时,我想到了我们经常喝的牛奶,包装材料上往往标注着各种营养成分,其实指的就是各种元素的含量。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便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去超市买牛奶最关注的是什么?我的预设是:“学生回答最关注营养成分”,从而由教师引入元素的概念,说明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然而,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生答“最关注牛奶的价格”,一问没有达到预设,我便耐心地继续引导,“还关注什么呢?”生答“还关注保质期”,两问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感到愕然,心里的无名之火直往外窜,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只好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想表达的含义。
是学生回答错了吗?否!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课后细想一下,不仅学生,换任何一个人,都会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懈可击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个地方呢?课后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恍然大悟,原因就出在问题的提法上,一是问题太广,指向不明确;二是问题易误导学生从固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回答;三是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形成元素的概念。如果问题换一个提法,“牛奶包装材料上往往标注着各种营养成分,它们指的是物质还是元素呢?”问题直截了当,没有人为的设置障碍,问题的结果绝对是两样的,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可见,课堂教学上的“预设和生成”是把双刃剑,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把握好。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