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新:优化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今天数学课学习的是《6、7减几》。本节课在学习了减法的含义、6、7的分与合、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6、7减几,并通过“一图二式”加深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例题提供了学生植树的情境图:一共有6人在植树(文字告知),左边4名男同学(图上画着),右边2名女同学(图上画着)。问题一:男同学有4人,女同学有几人?问题二:女同学有2人,男同学有几人?就是这样一道例题,目的是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并发现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得到那一部分,去掉那一部分得到这一部分,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学前预设中,我觉得学生在经过了一图一式加减法和一图两式的加法学习后,应该能看着一幅图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两道减法算式的,所以在预设时安排学习例题时以整幅图一起出示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分别找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最后列出算式。结果实际教学下来觉得这样展示效果不是太好。因为一起展示后学生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男生有4人,女生有几人?”时他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已知条件男生的人数”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求的问题女生的人数”。所以有一名学生就兴奋地说出了一道算式:4+2=6。幸好我及时引导说:“问题要求女生有多少人,这道加法求出来的结果是6人,请小朋友看一下女生有6人吗?”。这样一问小朋友马上就反应过来女生应该是2人。我又接着问:“那这2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一共的6个同学分成了男女两堆,现在已知男生有4人,要求女生有几人就是求“6可以分成4和几”,这样学生才发现应该用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才得出了正确的算式:6-4=2。接着问题二的解决问题就不大了。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发现情境图的出示也要讲究艺术和技巧,不是所有的情境图都可以一下子全部展示出来的。课后我在反思今天的情境图要取得最好的出示效果应该在出示时先遮掉问题二的部分和女生图片的部分,就剩下:条件一(一共有6人在植树)、条件二(男生有4人)和问题一(女生有多少人?)再用学生喜欢的猜猜看的方式来让学生猜一猜女生有几人,这样小朋友肯定能马上猜出女生有2人,接着我就可以因势利导问他们“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呢?这样就直接引出了算式6-4=2而不会再到加法上去绕一个弯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