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简便方法教学一法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如能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着手,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适宜于儿童探索知识的意境,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在教学简便运算时,减法的性质的运用,a﹣b﹣c=a﹣(b+c),学生的正确率很低,往往做成a﹣(b+c) =a﹣b+c。怎样让学生记住抽象的定律?一般,教师总是把它概括为字母形式a﹣b﹣c=a﹣(b+c)或语言叙述形式: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但实践证明,记忆的效果不佳。其实,在引入这一性质时,教材就以购物为例:买一件衣服56元,买一条裤子34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亦能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方法:可以先付衣服钱,再付裤子钱;也可以先求出一身衣裤的总价,再付钱。由此,我灵机一动,把减法的性质概括成:买衣裤问题。如此强调两三次,发现,正确率有较大提高。
此堂课教学中,教学的内容面对了生活实践,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采用走出去回归自然,讲进来现身说法等动态课型,不断更新手段,尽可能采用生活语言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