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形象直观地理解 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发布时间:2009-10-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建芬

   

              

形象直观地理解 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陈建芬

又教学到《农村新貌》这一实践活动了,一开始就出现这样场景:“每幢楼住一户,平均每户有4人。我们村有36幢楼,排成3排。”要求学生根据这样的场景,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很容易:(1)每排有多少幢?(2)一共住了多少人?解决问题(1)很容易:36÷3=12(幢)。但是解决问题(2)的时候麻烦来了:学生怎么也不能理解求“一共住了多少人?”只要“36×4=144(人)”就可以了,而非要“36÷3=12(幢),12×4=48(人),48×4=144(人)”,很麻烦,很费时间,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奇怪的错误的解法。

因此,今年又教学到这一问题时,我想了一想,学生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绝大多数的学生思维不是很灵活,缺少解决问题随机应变的能力,用老的方法解决的话,可能效果又不会很好。

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2)一共住了多少人?”之后,我着重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每排有12幢楼房,老师用一个“☆”表示一幢楼,12幢楼房就是有12个“☆”排成一排,平均每幢楼里住4人,就在每个“☆”上面写“4”,这样一目了然有124人;第二排如第一排,第三排也如第一排(如图)。这样就把这个看起来有点抽象的问题变得比较形象了,一共有364人,只需简单地用36×4=144(人)”解决就可以了,而且我发现,当我画到第二排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发现了这个简单的方法了。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第一排:☆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第二排:☆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第三排:☆

 

最后,我觉得,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能从纷繁的已知条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去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