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0-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丽金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的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可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信任自己的预设程序、害怕学生的现场生成。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现场的即时生成,会成为阻挡预定方案顺利推进的障碍。某位教师在教《平行四边形》这节公开课时,老师由旧知引出新知创设了一个情境:
师:(老师微笑着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1: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师:还有其他的图形吗?
生2:还有梯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师:很好,那么在这些图形中你觉得哪些图形比较特殊?为什么?
生3:我觉得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它们是由三条边组成的。
师:(这时老师比较着急)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4:我觉得圆形,因为它的边是弯的,其它的都是直的。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老师着急得面无表情,因为学生的答案总是回不到老师预设的课堂中来)你们再仔细思考一下,还有哪一类图形比较特殊?
……
上述事例在课堂中并不少见,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很新,也很能体现新理念,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解读学生的个性化分法,笔者最深的感受是这里闪耀着智慧磨擦的火花。但是,这些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由于教师现代设计观念的缺失,被轻描淡写地化为乌有了。对这位教师而言,只有符合他原先预设的分类思路,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枢纽契机。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哪怕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鼓励,在潜意识里依然存在对学生、对课堂强烈的控制欲和支配欲,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按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预设的,更可以是动态生成的,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被预设的教案所左右,课堂中很好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就会白白地流失。这就要求我们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在生成与构建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