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2)班有位刘姓同学,这位刘姓同学平时作业是马马虎虎,上课是走神大王,无论什么时候看他,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曾经一度以为批评教育有用,课后老是提醒他要多集中注意力,不要老是神游各国,而这位刘姓同学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回答你,一副不懂你所谓何事的样子。有一天,我终于忍无可忍,为这位刘姓同学设置了一个专用座位,每次上课前来坐好(去年曾用过这一方式,结果效果不错,此人上课特积极,并在中考中考到了90分),本来目的是想让他坐到前面后能够专心听讲,及时做好笔记的。结果两节课观察下来,这个宝座对于我们这位“仁兄”来说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在本次测验中更是以36分的“高分”稳居教室“第二”的位置,而且毫无愧疚之意和羞耻之感。后来我想想这么做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于是,我改变策略(该同学从坐上宝座的那天起就嚷嚷着想回到座位,并老是于我讨价还价),于是我干脆改变策略,当他又一次要求回到座位时,提出如果要回到座位必须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听讲,否则,还得回到宝座。后来在上课过程中,明显感觉注意力集中了很多(要求他40分钟一直集中注意力是不可能的,得慢慢培养),在我的不断暗示下,应该是上了一节比较有效率的课。
虽然我不知道他的这种行为能够坚持多久,但总体来说比待在他自己不愿意的地方学习要有效率的多。这也启示我们虽然有时我们能够找个一个有效的方式,但这个方式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果,最关键的是要在运用的过程中随时变通,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