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了一堂公开课,说实在的,这课就连我自己都觉得上的不咋的。之前虽已经试上过了,可是心里还是没有多少底。以前上课都是一些趣味性的文章,多是童话类的,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活泼,小朋友上起来积极性很高。像这种科学性的文章,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去分析才是恰到好处。下面,我就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教后反思一下:
首先,我将课文切的很碎。课文中的话,词语,我都要逐字逐句讲解,这样就不能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体现出来了,他们只会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不能真正走近达尔文。其次,我想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句式练习如:“要么……要么……”可是我在练习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范围,以致说话练习的范围很广,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小朋友随手就可以造一句话,而且,既然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说话练习的句子,就得给小朋友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要给他们自信,让他们自信的说:“我选择第……”。再次,为了体现达尔文研究的辛苦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我设计了对比练习,突出了“许多”,“反复”,“终于”我自己觉得他们的理解都很不错,能够结合平时的说话意思讲讲,可是在朗读的时候却不能很好的体现人物的心情。潘老师就建议我说,可以让学生就通过读书来体会,让他们多读,反复读,自己从读中体会,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课后,我又想了一想,其实这节课,我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设计:比如在讲述课文之前,可以先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的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另外,我觉得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如在让学生理解翅膀大的昆虫,翅膀小的昆虫以及没有翅膀的昆虫和风的关系时,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从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理解“适者生存”的道理。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好,可是我也学到了一些东西,有失败,才会有进步,我不怕别人说我上课上的什么地方不好,我要的是成功的经验,只有不断的尝试才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