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甜”与“苦”
——对“教学案一体化”使用的几点思考
梅凤
从上学期伊始,我们数学教研二组(初中组)就采用“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一学期使用下来,品尝到了它的“甜”,也体验到了它的“苦”。
一、品“甜”——使用的优势
1.使学习目标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一清二楚
一体化教学案在开头把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直接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有明确目标的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不盲目。
2.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以往有不少数学练习题、例题需要当堂抄写,一节课一共40分钟,占用不少时间。现在,有了教学案作为载体,节省了时间,打开了空间。学生也不必抄写题目,保证了学生的练习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3.容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容易从教学案中找出主线,从一单元所有教学案中抽取知识网络。
4.使用教学案,容易进行教学反馈
每个教学案的最后都附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集体订正,还可以把学案收交进行批阅,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反思。
二、思“苦”——尚待解决的问题
1.有了教学案,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能始终与教师同步,而不是忙于做题。实行“教学案一体化”后,由于教学案可能成为自习课要完成的作业,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忙于完成“作业”,这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协调,是我们未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部分教师在对教学案缺乏深入理解的情况下便走上讲台,结果导致效率不高。该问题其实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就存在,有了“一体化”的教学案后,部分教师在不是深入理解情况下,开始授课,反倒影响了正常教学,也是我们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生活化,算法多样化,思维开放化。使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教师备课时的思维限制,学生会对教学案产生依赖,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教学的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学研究的出路。“教案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空间,我们将在“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使用、完善以及备课方式的改革等方面下功夫,继续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