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新:方法决定效果
今天数学课我们整个一年级5个班都是学的《认识物体》这一课。这一课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并能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与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中这一版块的内容其实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一方面,一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上来,还什么都不懂,只有平面图形的印象,如能初步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根本没有立体图形的概念;另一方面,要在一大堆事物中找出每种物体各有多少个这一类的练习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也太难,孩子一个一个判断都有困难,何况要从一大堆中去统计。
正因为上述原因,这一课的学习问题较大。
问题一:学生对圆形和球体区分不开,总说球是圆形,从出示开始到看着教具实物辨认再到看着图上的实物辨认一直有人说错,长方体、正方体也有类似问题,但稍好一点。课后自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因为我课前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对孩子的估计过高,没有想到孩子们对新认识的立体图形和已有的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经验会这么混淆。所以课前我只收集了很多立体图形的实物,没有制作一些平面图形的教具给学生课堂上出现混淆时辨别以致课堂上一再有孩子说错。所以课后我立即制作了平面图形教具让学生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才弥补了课上的不足。可见课前的充分预设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做教师的千万不能以自我认知为中心,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会的。我们应该充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学情出发考虑我们的教案做到充分的预设,才能避免课堂上类似的问题。
问题二:类似的活动性课堂虽然活动非常丰富,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但往往让我们教师觉得上的比较累,学生学得也不是特别专心,容易因活动多、教具学具多而分神。我们班的这堂课也是同样让我有这种感觉。课后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专心、不分神。最后在与平行班梅老师的交流中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与她相比,我觉得梅老师的设计比我的更好。她是从摸老师的学具袋里的物体来认一认、说一说开始新课的学习的。而我是从打开自己的学具盒从认自己学具盒里的学具导入的。梅老师的导入方式看似有点以老师为中心,但这种方式却能牢牢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虽被老师领着走但却没有被老师牵着走,实际上还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摸自己介绍,实在都说不对时才由老师来告知的。而我的这种方式看似有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味道,但实际“效果”是学生从打开学具盒拿出学具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注意力就就完全被里面的东西给吸引了。我这个“孩子王”就完全被这群孩子给牵着走了。由此可见不同的方法导致不同的效果,我们要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的教学安排,不能形式主义为了自主而自主、为了合作而合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状况,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资源和安排合理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