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同步拓展阅读》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沈春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大阅读面。地处农村的我校,外来务工子弟学生占到了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面的扩大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一书的应用,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五年级组本学期启动了《<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的合理利用的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了某些做法,谈一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知道应该读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是配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紧扣了教材内容,突出了阅读的针对性;同时由于选材的广泛性,体现了阅读的开放性;编排精当,能提高阅读的实效性。这些特点我们教师要明确,同时也要向学生作介绍。特别是在开始时,教师要带着学生读,向学生介绍其中的内容,让学生谈读后的收益,特别是在学习课文后,自己从《同步拓展阅读》中得到的收获。久而久之,学生就明白了《同步拓展阅读》阅读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爱读
要让学生爱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同步拓展阅读中学生特别喜欢的一些内容,以此引起他们对同步拓展阅读教材的兴趣。此外,可以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比如规定每周两次各半小时的必读时间;还可以把拓展阅读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通过朗读比赛、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
三、让学生会读
让学生会读,关键是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拓展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在阅读《同步拓展阅读》时,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习惯;教会题目在阅读前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教会他们阅读的步骤,掌握读书方法;教会他们设计习题,将知识转为技能。
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使用的时机
——课前拓展,打好基础
对于有的课文,要提前找准拓展点,新课之前让学生阅读《同步拓展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并把所搜集到的资料拿到课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所有关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如在教学某些课文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和背景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了能量。
——课中拓展,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如果适时地指导学生利用《同步拓展阅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讲到“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学生对此可能会产生疑问,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同步拓展阅读》中《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文就解决了学生的疑团。
——课后拓展,增加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这个时候,《同步拓展阅读》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要求学生阅读《昆虫记》一书,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具备这个条件,而《同步拓展阅读》中正好有《昆虫记》的介绍和节选篇章,能基本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这样,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而且对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2、要充分认识《同步拓展阅读》读本的局限性。《同步拓展阅读》安排的阅读内容虽然比较全面,但杂而不精,适宜一般性的了解。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一本《同步拓展阅读》,只要有条件,还是要让学生进一步增加阅读量,扩展阅读面。可以结合网络、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对相关内容作一定的补充。
《同步拓展阅读》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效补充,如何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在实践中探索做法,总结经验。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这一微型课题研究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