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着“编导”过程的艰辛
——编排短剧《折翼的天使》之感悟
近几年来,随着对艺体的越来越重视,每学期开展一次文娱节目演出比赛,已成为武进区级教研室布置活动的常规。今年四月份接教育局通知,区各中小学生开展短剧比赛,为力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更好地提升我校知名度,展示我校风采打造精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聘请了胡志英、沈芸、江惠珍、
就剧本的题材来说吧:众说纷纭。有以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教育变化之路的题材;有结合当今汶川地震、交通事故、偶发事件及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就如何珍视生命的生命教育为题材的;有以感恩教育为题材的等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协商相互协作。经反复酝酿之后正式确定以《生命为主题》,挖掘自身资源,从我们身边真实感人的故事出发,最后统一思想、统一要求: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接下来创编剧本的工作又转变为弘扬学习的正气,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的张涛。把他身残志坚的毅力为锲机,在七年级各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语
具体在剧本的“导演”的过程,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叹“编导”的艰辛和不易。也更让我尝试到了“过程”的痛苦。演员(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哪怕是最细微的动作,都要仔细推敲揣摩,都要反反复复地练。不是由着你“导”的三言两语,学生就会采纳的,要经过不断的磨炼,身临其境的进入角色感觉而悟出的。淋漓尽致的情感的发挥首要条件必须是在熟练台词的基础之上而深入的,不断的修整磨合,才能找到感觉。光指导老师有感觉还不行,主要是让学生有感觉才是真的。
我们在对每个不同的角色(主人公、妈妈、奶奶、老师等)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每一个过程中的要求也是不一的,都要分开单独指导,哪个角色都不能轻易放弃。一个阶段下来觉得妈妈角色的演艺感觉是最好的;为奶奶的表情、神态也费尽周折;就拿旁白来说吧:它不同于任何一个角色,应该要容易的多,担任此角色的他(闵昌国)是个极富有艺术天赋的同学。我要求(旁白)读的扣人心弦,叙述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我还逐字逐句地分析、推理并示范朗读,结果总不尽人意。在他好学上进的精神支撑下,在无数次重读过程中,终于有了进展,有了突破。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想想我的旁白最容易,竟然怎么有艺术、有讲究,做个好演员真是不容易啊!太难了”。此话足以能说明训练过程的不易呀!更何况其他角色的演技过程的训练。当然作为导演(教师)的本身,更应吃透作品,因势利导地发挥“导演”的作用。包括过渡衔接、时间控制、“画外音”的设制等等许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精心设计,才能恰到好处。
总而言之,从编剧到“导演”的编导工作确实不容易。经过一个多月的定时排练,终于在今年5月6日闪亮登场了。自我感觉还不错吧!虽然成绩是可喜的,但“编导”的过程是艰辛的。
通过本次短剧排练中的经历,它让我再次对“台上三分钟,台下千日功”有了更深的感悟,有名望的编导,他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甚至更艰难。它让我明知:艺术生涯是永无止境的,艺术之路是漫长的,需要我们执着的追求、不懈地攀登。为了让艺术之花竞相绽放,不管演出结果如何,告诉自己已努力了。然而工作的责任鞭策我:再艰辛也要去面对、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