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教学
潘海波
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但是,从所教学生情况来看,很多学生不会写反思,也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他们只会就题做题,以获得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会反思的同学效果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案例1】在讲“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要求学生对三个例题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 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 都用到了勾股定理的知识;⑷ 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勾股定理的知识,这样就把三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 通过对3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通过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达到多题一解的效果。
【案例2】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遇到这样的题目:平行四边形ABCD,周长为60,对角线AC和BD交于O,已知△AOB的周长比△BOC的周长大8,求各边长。通过详细解答本题,我让学生小结,你能提炼出怎样的解题捷径。平时养成反思习惯的同学就能很快得出:相邻三角形周长之差就是邻边之差。从而为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大大提高了解题速度。通过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从而提炼出题中精华。
所以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处处反思,一定会大大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也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