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主人》教学有感
东青实验学校 赵静芬
这学期的教学已接近尾声,我迎来了那姗姗来迟的公开课教学。但是,我的手头已经只有《黄河的主人》这篇经典的文章了,我决定上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捧着沉甸甸的课文,回想着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这课时的精彩镜头,我有种被推进了死胡同的感觉。但经过几番梳理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又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一、导入中,筛繁就简。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散文,它赞扬了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而被誉为“黄河的主人”。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对于这些四年级的农村孩子来说,了解的实在不多。
对于导入环节的设计,我颇费心思。因为在备课前观看了有关这课时教学的优秀教师网上的教学视频,以及一些优秀教学设计。有的是以观看黄河视频,请学生配解说词入手,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有的是从“主人”的含义入手,再涉黄河,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有的则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开始……对于他们的导入设计,我是看看这个觉得不错,看看那个觉得挺好。这样犹豫了好久,倒反而一点主意也没有了。
于是,我走进教室,翻翻学生的课本,聊聊天,了解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心理有了一些打算。我决定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问:大家了解黄河吗?(学生自由汇报)
观看视频,观后请学生用一两句简洁的话概括自己的感受。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教师的直接引导,将学生带进课文;学生自由汇报对黄河的了解,既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部分预习情况,更是学生之间的信息的交流;观看视频,用几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文中的滚滚黄河,将自身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虽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十分平淡,但对于我自己来说,应该是一种超越:名师的再好,也是他自身的特色所在,是他根据他的教学对象的个体进行的打造。对于我来说,可能不合适。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对象的需求、水平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是最佳设计。
二、扣中心,以疑导学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到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了解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即黄河的主人。为在第一课时能涉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细细研究教材,发现了其中隐藏的契机——以疑导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猜“主人”
(在观看黄河视频后)
(1)师: 课文中哪段话最适合做我们刚才观看的一段视频的解说词呢?打开课本,快速找一找。
(2)生读,找。指名读。
(3)(课件出示: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4)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话呢?
(5)将这段话和课题结合起来,你猜一猜:怎样的人才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学生结合课题与这段话进行了一番猜想:勇敢的人?热爱黄河的人?……能征服黄河的人!在黄河上自由行走的人!在激起疑问后,学生对谁能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一话题已经充满了兴趣,迫不及待地需要进入文本中去了。
2、找“主人”
(1)谁是黄河的主人?找出课文中揭示黄河的主人的那段话。
课件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这段话中的“他”指谁?(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代“他”后再读。
3、问“主人”
(1)对以上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是怎样的黄河上如履平地的。
生:他是怎么战胜黄河中的惊涛骇浪的呢?
生:为什么说艄公是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呢?
生“他是怎样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呢?
……
(2)师:我们一起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下节课的学习。
这些环节,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无论是猜“主人”、找“主人”还是问“主人”,始终以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解疑来贯穿教学。学生在一次次的质疑中,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又在一次次的解疑中深入文本,进行感悟。最后带者疑问走出本课时的学习,有目的地走向下一课时的感悟中去!这样的条理和目标,让我感到简洁而明快。
还清晰地记得几年前,一位著名的教师在评点某次课堂教学活动时说过:不要总想着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什么都要去抓一抓,这样看似什么都有了,让人家抓不到你的差错,可实际上一个也没抓实!一次课堂教学,就紧紧抓住一个重点,一个目标。你想在这节课上培养学生的什么,就扎扎实实地去做好这一点!
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使我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