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细节
陈岳峰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孔子游春》时,课件出示孔子论水的语句。在语句中“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用红色字体标出,其目的是突出真君子的品质,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出示后,细心的喻校长发现“有情义”的“有”没有红色,于是请他把“有”用红色标出。
以上的情况从表面上看对课堂教学影响不大。同时,我也想到自己有时在做课件时,由于疏忽也会出现某个地方漏个字或者多个字等情况,当时我也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从喻校长提醒中,我细细体会到这个细节其实它的影响比较大的。首先,从整体看“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中,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有”破坏了语言的整体美,朗读起来也不顺口。再次,从自身看缺少精益求精的感觉。
案例二:当学生欣赏孔子论水语段后,教师出示水的视频,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再让学生说说水还有哪些品质。在视频播放时音乐缓缓响起,悦耳的声音把学生陶醉在水的世界里,但是几分钟后,画面停止,声音也戛然而止。在这声音如何停止这个细节处理上,喻校长建议老师在视频即将结束时,声音慢慢调小,给学生一种自然而然结束的感觉。
是啊,我们在课堂教学时经常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但是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没有多想,使其效果大打折扣。有时,学生刚进入多媒体创设情境中,我们没有给他们多一分中的感受、体会,而是把他们硬是拉到文本中来;当给学生配乐朗读时,有时配乐声音特别高,反而冲淡学生朗读,有时配乐声声音特别小起不到配乐作用,有时所选音乐跟文本表达的感情不符等等。
案例三:在讲读“言志”,教师先采用让学生读描写某位人物的语句,分析这位人物特点、志向,再让学生品读;后来,教师采用让学生从整体上分析三位人物特点、志向,再讨论如何朗读,最后学生品读。
从上面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相同,教者的教学过程不同。由于过程不同,因此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从教者第二次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教者注重文本整体性,让学生从整个语短中去感悟体会人物特点。而第一次教学过程给人印象是教者在给学生分析教材,把文本分解支离破碎。
从以上可以看出细节的作用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