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拿来主义
发布时间:2009-04-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黄彩芬

拿来主义

——《巧包装》随想

 

综观我们的美术教学不经意间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图片欣赏泛滥成灾,学生成了扫描仪;手工课材料五花八门,学生胡乱拼凑……透过现象看本质,个人认为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考虑学情,,一味拿来主义。结合《巧包装》一课谈谈如何想学生所学。

《巧包装》是苏少版第六册第15课内容,给商品穿上“外套”——包装。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于情趣。这课设计最关键的一个字眼在于“巧”字。巧在哪呢?他不但体现在包装材料的多样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更主要的是设计构思巧妙,在于激发学生进行外包装和内物品的和谐创意设计,从而折射出“设计师们”的个人品位和情趣。

媒材的运用在这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材料运用恰当巧妙会让包装设计锦上添花。包装设计材料涉及两方面:一方面要考虑物品的形状,物品形状千奇百怪,形状的奇特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包装设计的难度,但恰恰就是形状的奇特成为教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载体。另一方面礼物需要选择合适的外包装材料,有的材质软,有的坚硬,如何选择,如何将材料与礼物完美包装。若两者恰当运用会锦上添花,反之学生胡乱拼凑画蛇添足,但有时教师也应正视学生的这种错误,用睿智化错误为教学资源。

我在教学中精心挑选,别有用心。首先在和学生思维感悟环节中采用了圆柱体巧克力盒、外包装材料有质硬色卡纸、柔韧皱纹或蛋糕薄膜、棕色包书纸还有线型材料如毛线和点状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如何包。学生面对众多的材料,兴奋劲一下子被激发,但当体验后便产生质疑,甚至无从下手。大多数学生采用软质材料包,对于装饰只是胡乱的捆扎拼凑,但也有个别学生有巧妙运用之处。面对这次的初体验,孩子们感受到了礼物难“包”又难看,心里充满无限矛盾,兴奋、困惑迷茫心理交织在一起,而一股强而有力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要“好好学习”,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充分的情感准备。再次学生用以下材料体验创作:铅笔盒等有规则且棱角分明的方形物体,苹果或小皮球之类的弧线形物体,茶杯或护手霜等不规则物品还有散装的糖果或弹珠之类。一方面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礼物,另一方面物品的形状多样也无形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散装的物品可以自制容器装或用柔韧材料包裹等,更主要的是通过同类包装的外形设计和色彩搭配进行横向比较,更会让学生的审美感知越加丰实。

其实,我们只要多考虑一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施教,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多一份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