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语感从反复诵读开始
发布时间:2009-04-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薛静华

语感从反复诵读开始

教学《沉香救母》一课时,教者先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范读时注意了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到“爸爸含着眼泪说出真情”要压低声音;读到“沉香听了心里又气愤又难过,恨不得马上去解救妈妈”时,重读“气愤”、“恨不得”。同时教师的表情也随之起伏,或悲,或喜,或爱,或恨。之后,教师对朗读做适当的指点,让学生反复诵读,而不作繁冗的讲析。学生边诵读边体会,仿佛看到了沉香那悲喜交加的神态。(喜的是知道自己是有妈妈的,只是没见过面;悲的是妈妈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通过这样的诵读,使学生对文字有了真切的感受。

语言文字虽然只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但在它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情感。放眼望去,而今的语文能力考查不是谁能死记硬背便行,而是要看语文综合能力。在综合能力中,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首当其冲了,这里就涉及到语感了。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而“感受”最有效的方法是多读。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让耳朵具体地感受到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让眼睛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内心才能与作者的心相通,敏锐地感知课文内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