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岂是无情物
东青实验学校 蔡凤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以下是两位教师各自教学这一句话的片段。
【案例一】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司马迁真是太伟大, 写出了《史记》。
生2:我觉得司马迁写《史记》太不容易了,我很佩服。
师:是啊,多么了不起的《史记》,多么了不起的司马迁!让我们带着这份赞美之情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大声地读这句话,听不出声调的高低和语气强弱变化,也看不出表情的变化。)
【案例二】
师:读着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用了两个数字。
师:对,(将“整整13年”“52万余字”变成红色)从这两个数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1:“整整13年”,可见司马迁写作的时间很长,他顾不得休息,顾不得睡觉,一直在那儿奋笔疾书,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啊!
生2:“整整13年”的写作,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滴水成冰,他都坚持着,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生3:“整整13年”,是我从幼儿园读到小学毕业,再从小学读到初中毕业,再从初中读到高中一年级。13年可以让一个幼儿长成为少年,再长成为青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司马迁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真是不可思议啊!
师:说得真好,但司马迁为写《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请结合前文想一想。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是用了他一生的时间,这“整整13年”只是他写作的时间,他为写《史记》从小就开始收集史料,研读历史文献,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已经花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再用“整整13年”的时间来写作,所以说,这部《史记》用了他一生的时间。
师:是啊,一生的努力只为一部书,这部书耗尽了他——(生齐)毕生的心血,这部书是他用――(生齐)生命写成的,这是怎样的一部书啊!从“52万余字”的背后,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生1:我从“52万余字”看出《史记》这本书字数很多,书很厚,是一部辉煌的巨著。
生2:“52万余字”字字都是司马迁的心血,句句都是司马迁的汗水,“52万余字”包含了司马迁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
生3:“52万余字”是司马迁争分夺秒写下的,分分秒秒都化作了文字,司马迁的生命都在这“52万余字”里了。
师:对,所以说《史记》是耗尽了他――-(生齐)毕生的心血,《史记》是他――(生齐)用生命写成的。
【反思】
在“案例一”中,教师对这句话的教学仅停留在简单的师生对话上,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整整13年” “52万余字”表示时间长、字数多,但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学生此时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数字表面,还没有真正理解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也没有真正和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数字还是那数字,课堂是没有情感的课堂。
“案例二”中则是一次高效的、精彩的对话交流,抓住这句话中的两个数字一步步地融入文本,用心去体会数字背后的内涵,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读懂了“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这句话。所以说,数字岂是无情物,一字一词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