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跟着学生走
蒋晓良
今天习作课的内容是修改作文,要求对提供的作文《拔河》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应该说没有多大难度,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在充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根据要求提出修改方案。
课堂在热热闹闹地进行,可以看到小组成员踊跃讨论的情形(后来才知道有效性大打折扣)。我看差不多了,便开始全班交流。第一出要求:“加一个过渡句,就更连贯了。”虽然举手的同学不是很多,但回答还是令我满意。第二处修改的要求是:如果再写一两个运动员和拉拉队的表现,就更具体形象了。提出要求后好久,才犹犹豫豫地举起三两只手,我心里不觉奇怪,不就是谈谈人物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冷场呢?经过多次启发,但仍启而不发。无奈,先叫几个学生出来说说试试。
学生甲:小明同学使劲地拉着。
学生乙:小明同学使尽了全身力气,脸上淌满了汗珠。
学生丙:小红非常紧张。
我是着急又上火,这哪里是五年级学生的水平。对拔河时人物的表现,根本没有具体描述。这是怎么回事呢?没有学生的参与,这堂课不要变成一言堂,作文变成听写?这时,我忽然想起,在我的记忆中,不记得什么时候组织他们参加过拔河比赛,没有经历,当然也就言之无物了。最后,我不得不重新组织教学:
我说:“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果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我们现在在教室里组织一次拔河比赛,谁愿意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可是场地有限,我只能让两位同学上来比赛,没有绳子,只好用米尺代替了。”于是,我邀请了两位个头相差无几的男同学到讲台前,摆好姿势,进行了一次袖珍版的拔河比赛。比赛结束,我问:“谁赢了?他为什么会赢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眼里简直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都睁大眼睛看得非常仔细。一下子,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
生:蒋俊琪胜了,因为他摆的姿势正确。
师:怎样的姿势?
生:他身体往后倾,后腿弓着,就像一张弓。
师:看得真仔细。
生:因为蒋俊琪的力气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块头大,身大力不亏吗。
师:还有老话呢。
生: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他的脸都涨红了,还咧着嘴。
……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该需要学生讲的内容,学生淋漓尽致地讲了出来,教学任务总算完成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地体会到,我在上课时往往会感到课堂气氛的压抑,会埋怨学生上课时不能讲,不配合。这仅仅是学生的责任吗?我应该负主要的责任。是不是应该像今天这样,设计教案的时候多考虑学生的情况,而不是为了教案的所谓完美呢?学生是聪明的,是天真的,他们乐于思考,敢于表现,教师需要的是提供给他们适宜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