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收——聚合
朱华锋
听课案例描述:
《分数乘整数》第一课时,导入,出示例题,列出算式:3∕10×3
师:这一题你们会算吗?
生:会。(很自信)
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并想想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试做。组织交流。
生1:3∕10×3﹦9∕10。我是这样想的,3∕10等于0.3,0.3乘3就是0.9,0.9就是9∕10。
师:好的。这位同学利用了我们已经掌握的小数乘法求出了3∕10×3的结果,非常好!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我是利用加法求出3∕10×3﹦9∕10的,因为3∕10×3﹦3∕10﹢3∕10﹢3∕10﹦3﹢3﹢3∕10﹦9∕10。
师:不错,你是利用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出了结果。
生3:我是这样想的,3∕10×3是3个1∕10乘3,3乘3就是9个1∕10,所以3∕10×3﹦3×3∕10﹦9∕10。
生4:我补充生3的方法就是只要用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就可以了。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
生:可以的。
师:那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说沉默了一会,说没有了)
师:3∕10×3,我们一起找了3种方法来进行计算。利用小数乘法来算;利用乘法的定义来算;利用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来算。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好呢?
生5:我觉得第三种方法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有局限性,有的分数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比如说2∕3;第二种方法有点麻烦的,如果整数很大的话,算起来步骤太多了;而第三种只要用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就可以了,很简单。(大多数同学都持这种观点,但也有极少数同学认为第一、二种好)
师:那同学们再算一题:3∕7×8,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3∕7不能化成小数来计算;利用加法太烦了。
教师小结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
学生接着进行练习,进一步体验分数乘整数的方法。
反思:
1、计算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事实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认知起点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本题分数乘整数3∕10×3﹦先让学生进行了试做,涵盖了分数乘整数的几种可能出现的方法,既考虑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同时又着眼于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有着极大的弹性,能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地探索,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发现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以及方法种类,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已有认知起点,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2、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算法的优化和合理化。数学就其本质来说,是讲求优化的。数学课堂上,如果说算法多样化是量的积累的话,那么优化是必不可少的质的提升,两者不可偏废。如何从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优化?当然不能通过教师说教、指令来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由学生自己去感受、体会,才能真正内化学生自己的认知。本课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三次体验:第一次体验,学生通过探索3∕10×3﹦这一基本题,发现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第二次体验,通过计算3∕7×8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而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是任何分数与整数相乘的“万能”方法;第三次体验,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这种“万能”方法的优点,切实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方法。三次体验,不仅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强调了学生的聚合性思维,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