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一个小游戏,两节“大”课堂
发布时间:2009-03-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梅亚锋

一个小游戏,两节“大”课堂

梅亚锋

一课之计在于“引”,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在第十册小学数学教材有关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教学中,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生成了两节精彩的课堂,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导入”对于课堂教学成败所起的作用。

这一小游戏首先是徐小芳老师在年级组教研活动时运用的,评课时大家对这一教学设计颇为赞赏。在教学“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老师首先请出学号为46的两位同学上台,把46粘贴在黑板两侧,然后请学号为46的倍数的同学上来把自己的学号粘贴在相应的位置,这时学号为122436的同学有的贴在4的位置,有的贴在6的位置,这时徐老师问为什么把12贴在4的位置,学生答因为124的倍数,马上有学生说12也是6的倍数,老师再问那么12应该贴在什么位置呢?学生想了想说,既不能贴在4的位置,也不能贴在6的位置,应该贴在中间,老师追问为什么贴在中间呢?学生答因为12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是46公有的倍数,所以应该贴在中间。老师再问,还有什么数应该调整一下位置,学生马上发现了2436也应该贴在中间。

应该说,这一导入是比较精妙的,为引出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的教学非常顺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评课时,梅英媛老师对这一游戏又提出了改进意见,她认为学号不一定要粘贴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举起来,然后让是学号倍数的同学直接站到相应的位置,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在进行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这一课的教学时,老师为如何导入征求平行班老师的意见,我说,我仍然采用了游戏导入,再次利用了学生已经做好的学具,把游戏改成先请学号为2432的两位同学上台,然后再请学号为2432的因数的同学站在相应的位置,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前一节课的经验,很快学号为1248的同学站到了这两个学号的中间,很自然地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老师随后在运用这一游戏进行导入教学后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个小小的游戏导入,竟然在教学中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是我始料不及的。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起到点石成金的良好效果。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集体备课以及同伴互助的重要,一个人的教学智慧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研究的作用,才会产生出1+12的独特魅力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