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金建瑛
最近和学生一起学到孔子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整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孔子的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很欣喜地看到: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在听课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这样的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这时候,学生往往会快速启动思维,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今天在潘教导的语文课堂上,我也很开心地看到了这一幕:课伊始,潘教导在学生齐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后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在学生回答课文主要内容后,潘教导马上接着问:“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啊!学生接二连三地质疑:“彭德怀既然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彭德怀是怎么爱他的大黑骡子的呢?”“从哪些地方看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呢?”……
我想:假如潘教导不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而是自己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一一提出这些问题并让学生解决,那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第一,学生在质疑之前充分开动了自己的脑子,提出了自己想了解、想探究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能力。
第二,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探究的欲望,或者说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被动的,而通过思维的碰撞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主动的,有积极性,而且解决问题后比较有成就感。
第四,毋庸置疑,学生对解决自己的疑问这一过程印象比较深刻,而回答老师的提问只是为完成任务,印象没那么深刻。
所以在潘教导的课堂上,我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尽管要讨论、解决的问题还是由潘教导通过多媒体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但由于先前已有了学生的质疑这一环节,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效率也比较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把给予学生问题、思路、结论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沿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实施自己的教学还是很有价值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驾轻就熟,在教海中自由地航行。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自由航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