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实验学校 赵静芬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觉得学生在朗读方面令人不满意。对于新接手的这个班级,通过一个月的课堂观察和分析,发现他们主要在朗读方面有以下几点缺陷:
1、个别学生还存在朗读时喜欢用手指指着读的习惯。
可能在低年级的时候,这样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专注于朗读的内容,指一个读一个就不会漏字。但是到了四年级还这样依赖于收指着读的话,就会阻碍好的朗读习惯的养成了。
2、在朗读时有很强的节奏感,可这样的节奏很多与句子应该具有的停顿是不相符的。
3、朗读没有感情。
理解归理解,朗读时照样我行我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特别是齐读的时候,参差不齐,滥竽充数的多的是。
4、大多数对朗读课文不感兴趣。
当教师布置朗读课文作为家作时,学生往往认为这样的作业是可做可不做的;当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读读某个片段或者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时,部分学生觉得偷闲的时间来到了……
5、不能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呈现的现象是要么只顾去找问题答案;要么一头读进去忘记了是什么问题!说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请看看课后的生字读音再去读课文。可反馈时你会发现,错误连连。
6、大声朗读有困难。
每个班总有那么些个学生读不出声来。指名他读,声音如同蚊子咬;跟着其他人一起读,声音也没了。
7、没有很好地处理轻声。
对于“的”、“着”、“了”等轻声的字,没有很好地注意,甚至在部分句子中朗读时反而被加强了语气,拖得更长。
……
总而言之,朗读中零零碎碎的细节缺陷很多。所以,在这一个月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于指导学生朗读的训练。以下我结合《九寨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朗读来谈一谈。
一读《九寨沟》
师:同学们看了课题《九寨沟》想了解些什么?
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
师:那么谁能通过课本来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呢?我想只有把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读准确、流利了才能回答吧!
出示要求:
(1)自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或者易读错的字或者词,先把它划出来。
(2)读完一遍,同桌互读互听,交流难读的词语,互相纠正。
(3)将剩余的有疑问的字词在集体交流时与教师一同攻克。
同桌互读互听的目的在于由学生自主发现错读之处,产生矛盾,解决矛盾。因为假如局限于学生自己读,自己发现错误再纠正的话,也许错误在他自己的眼里、耳边却是正确的;或者他懒惰于去解决错误的过程,而自己把错误给生生地吞咽下去了。相互纠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督促学生先一步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孩子也是很要面子的,他一般不希望在同学面前出错。
二读《九寨沟》
师:让老师来听听大家准确、流利的朗读。看看同桌小老师有没有纠正你的读音!在老师指名读后,希望能听到大家对他加以指导哟。
在这一次分节指名朗读的基础上,接受被指名学生朗读反馈信息的同时。也用一句“希望能听到大家对他加以指导哟”来引导听的学生仔细听。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对句子中的轻声的字的读法做相应的相互提醒。当然,在提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来作展示;也可以请学生模仿录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来挑战读。这样的分节朗读将牢牢抓住学生的眼、口、耳、脑!
三读《九寨沟》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在遇到一些生词时读得有点紧张。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怕读错。
生:我不知道词语的意思,所以也不知道怎么读。
(师生共同找出课文中的生词以及重要的四字词语。)
师:这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大问题。老师教你们一个方法: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每组研究一部分词语。请大家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再去读。实在想不出的,可以查查手头的工具书。当你读这些词语的时候啊要读出它的意思来。能做到吗?快去试一试吧!
此刻的学生又由刚才的集中进入了分散状态。教师在一旁巡视指导,每组指导一个词语的理解,进行点拨。分工合作能使个人任务不至于过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四读《九寨沟》
这一次的朗读就是在刚才分工合作层面上的一次交流汇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小组的学生在争着展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这样的理解绝对不是照办工具书上的解释,而是走进文本后的自主感悟。虽然这样的感悟不是十分深刻,但是从纵向来看学生个人的发展,绝对是一种质的飞跃。他们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感悟,更用朗读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且,组与组之间在理解和朗读展示方面的竞争同时也恰似风起云涌一般!
此刻再回到课伊始学生对文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已经觉得那些问题对于在文本中进出几个来回的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以这样饱满的姿态,这样积极的思考状态进入一次次的朗读课文之中。我想,对于学生来说,这应该是一次有效的朗读历程。
在这样的实践中,我也领悟到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使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和鉴赏文本的水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将继续重视朗读的训练,带着孩子们去经历一次次有效的朗读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