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备课制度后的一些体会
汪海英
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电子备课常常流于形式。本学期我们学校改革备课方式,开始手工备课。其实对于手工备课大多数老师还是十分熟悉的,因为这是最传统的一种备课方式。上个月,教导处对我们的备课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从老师们的备课的情况来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更加明确,更加落实到自己教学环节中去。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主旨,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有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不管怎样精彩的教学设计,如果和教学目标没有关联,都应该删除。另外还应该体现一个层次性,从第一课时到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应有所提高。而且目标的制定也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过程应体现师生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活动、交流在大部分老师的教案中都没有反应出来。以往我们看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是看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就是看教师的表演,而很少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很少去考虑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应该让学生在课堂自主参与到学习、质疑、评价中来。
另外,教学过程也应该体现教师的预设,一方面也是检测学生的回答是否到位,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的描写也应该注意细节,如有些老师习惯写1、2、3、4、5……几点,但有的环节只有一点,那就不要再写序号了;另外对于序号的表述也要从大到小。
三、课堂教学的反思应该是对自己在课堂教学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反思。我个人认为可以是教学前的反思,如自己对教案的设计有新的想法和预设,于是进行反思。还可以是教学后的反思,如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应该具体阐述自己的做法和过程。作业布置与批改应该是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反思,而不是布置什么作业。有许多老师在这一栏目里只写了自己布置的作业,有的老师将板书内容写在了这一栏目里。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也是一样,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起点和终点,需要不断深化,不仅要倾注时间,还要凝聚智慧。我们要从“为它所控”转变到“为它所动”最终“为我所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既要学习他人,还要坚持自己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