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变“Understand?”为“Any questions?”的奇妙
发布时间:2009-0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黄华

变“Understand?”为“Any questions?”的奇妙

                               黄华

多次讲完新课,或者讲完一道题目,或者解决了学生们的一个疑问,或者布置完作业,总会加一句“Understand?”,就在学生们齐声回答的“Yes”中,我带着满意离开了。其实也多次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Understand”了,而是他们顺口回答罢了。忽然有一天,布置完作业,当我说了一句“Any questions?”后,“Yes”也传开了。我指着一位学生,示意他说出自己的“questions”。当他明白上当后,脸刷得红了,不过,他很快冷静下来,并且智慧地询问了作业中的一个疑惑,在我解释给他听的时候,其他学生也明白过来。

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沿着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展开的,我们将这种习惯性采用的思维方式称为定向思维。曾经看到一个故事:有个学生问:老师,考你个问题!什么四条腿、六个眼睛、三个脑袋?啊?三头六臂的哪吒不是四条腿吧?考虑了好一会儿,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告饶。学生的脸忽然就绽放成一朵灿烂的花:哈,被考倒了吧?是两个人骑着一匹马嘛!老师也有笨的时候哟!瞠目结舌了半天,于是哈哈地笑起来。这个天才学生编出来的天才考题,还真能考倒很多人哩!按成人的思维,都以为是一样东西,却陷入定向思维的怪圈,谁会想到这居然是一个组合产品呢?

同理,学生在回答老师类似“Yes or no?”的问题时,也会走入思维定向的怪圈,所以如此浅显和无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或许让教师有满足感了,但并无经过思考过程的答案,实则是空洞无意义的。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我明白了要尽量减少空洞无意义的问题,给出的问题要有具体针对某个实质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判断的过程;我想在学生的心目中,肯定会或多或少地知道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思考,学会不轻易地下结论和人云亦云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