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结果,意外的方法
常晓东
在讲解复习题时,我碰上了这样一个题目:在一次聚会中,每两个参加聚会的人都相互握了一次手,一共握了45次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是 人。
这种类型题很熟悉,只要记住一个公式,再代入变成方程,解方程即可。可是,做下来的情况不容乐观,于是讲解的时候我做了如下的铺垫。
师:如果现在有5个人,那么第一个人要和几个人握手?
生:4个人。
师:第二个人还要和几个人握手?
生:3个。
师:那后面的几个人又分别要和几个人握手呢?
生:2个、1个。
师:那五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
生:十次。
师:怎么算出来的?
生:1+2+3+4。
师:如果现在有n个人,一共握了几次手呢?
生:1+2+3+……+(n—1)。
师:那1+2+3+……+(n-1)等于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个代数式表示呢?
学生大多数沉默了,只有不到十个学生还记得是
课后我问了两个学生,一个会公式的,一个不会的。不会说出公式的学生回答我说:“我有印象,短时间内还没想不出,但你一讲个开头我就知道了。”另一个会公式的学生说:“我的想法和你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5个人握手,一个人要和四个人握,那就一共要握4×5=20次,由于我和你握和你和我握只算一次,所以要除以2。n个人也是如此,很快就出来了。”我很意外,因为这位同学所说的方法,就是初一书上最基本的方法,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这种方法,而用高中等差数列的推算方式去解决问题。
反思:一个题目讲了多遍而学生没记住的话,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我想教师的讲解方法可能也会有关系。好多时候,为了让学生记住更多的东西,我们往往把我们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儿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记住,背下,有时还编成口诀,使学生在解题时可以少花力气,同时我们在把我们认为比较先进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时,往往把基本的东西抛在了一边,下意识里认为学生一定可以记住老师传授的更先进方法,可往往死记硬背的东西不经过大量的训练,学生不一定记得住,所以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