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发布时间:2009-0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薛静华

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薛静华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上说:有人调查发现,在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的情况下,发言人数也不超过30人,就是说,如果一个班有四五十人的话,那么在课堂上还有近20人是作为旁观者的,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而其中的发言者,还有一部分是说话断断续续,内容假大空的。

看了这文章后想想,一节成功的课堂上,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不合格”的,那,自己平时的课堂呢,能表达自己的学生又有多少?数学课堂上,由于前后知识衔接得比较紧密,难度也是呈阶梯状的,知识的跳跃性不大,学生的发言情况还算令人满意,可语文课上就不同了。那些学困生除了在学习生字词时会举手回答问题外,到了分析课文的环节,就“冬眠”了,再也看不见他们的手了。而语文素养的培养,恰恰就是在这分析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的环节中一点一点增长起来的。

我开始关注学生的发言情况,争取让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家伙们醒来。

一日语文课上,喊了“上课”后并不让学生坐下去,而是对他们说:“今天,我们来抢答问题,谁先动脑子回答问题,谁就可以先坐下去。谁站到最后, 可就要丢大脸喽!”

第一个回合后,那些平时处于发言踊跃的“第一军团”的同学全部坐下去了,可他们还在座位上一个劲儿地喊:“我!我!”要回答问题。

接着“第二军团”的同学们开始蠢蠢欲动了,眼见那些站着的同学越来越少,心里着急了。为了不让他们举手后轮不到回答,我尽量照顾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稍微降低难度,或者提醒一下,或者允许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新组织一下,变通一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行。

最后剩下几位可难啦!这些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就比较内向、文静的,不太爱开口讲话的孩子,他们也在动脑子,只是不善于表达,所以就要“逼”他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时还会给人惊喜呢!另一类学生就是那些学困生了。他们一是不会动脑子,二是不肯动脑子,我要让他们一定“动”起来,哪怕重复其他同学的回答,也必须要回答完问题。

这样“逼”了几次后,教室里的回答问题的情况稍有好转了。我们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发言,使我们的课堂产生更多的信息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获得信息,获得经验,获得成功”。但如何使那些处于下游的学生也能积极地多动脑子,不再重复“别人的话语”,是我下阶段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