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教育从娃娃抓起
东青实验学校 蔡凤娟
一、教材介绍
苏教版第十册有篇文章叫《爱如茉莉》,文章抓住生活细节,细腻入微地描述了爸爸与妈妈相爱的点点滴滴,读来让人感到真实、平淡,却令人回味无穷,父母间的这份真爱如茉莉花般透着屡屡清香,真是“爱如茉莉”啊!
二、我的疑惑
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后来新加入的,我初拿到文章时,不禁疑惑迷茫,为什么描写成人间的爱情文章竟会编排在小学里呢?难道是让小学生提前接受爱情教育吗?是不是太早了?对此,我一直疑惑不解,以致在我教学中只是按照教参的要求,仅仅引导学生抓住生活细节去感受父母间的真爱,没有更深地去探究与进一步引导。
三、听课发现
最近,我又听了同行的《爱如茉莉》的公开课教学。教学中,教者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抓住关键词句去感受,抓住生活细节的描写去感受,感受父亲对母亲的爱,感受母亲对父亲的爱,课的结尾,教者又拓展到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真爱”。将“感受”爱贯穿了整个堂课,线索非常清晰。
但是听完整堂课,我忽然发现,教学的目标仅仅是要学生“感受”爱吗?只想感受别人的爱,也就意味着只想得到别人的爱,只是一味地索取是“真爱”吗?显然不是!不记得哪位哲人说过:“爱是付出,不是占有。”这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啊!而我们的学生却恰恰相反——父母的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老师的爱……集于一身,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的爱还少吗?有多少孩子想到要付出一点爱?所以,我们的孩子还不懂得爱!
四、审视现实“爱情”
据有关可靠资料报道:中国最近两年离婚率急剧上升!为什么从难舍难分的一对对恋人,最终会成为陌路人,甚至成了仇人?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懂爱,不会爱。爱不是一味地追求得到,拼命索取,爱要付出,要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哪怕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爱是一个名词,但更是一个动词。为了孩子从小能明白这一点,“爱情”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五、反思“爱情”教学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爱如茉莉》的文本,细细咀嚼“真爱”的味道吧!文章中,爸爸与妈妈已经相濡以沫,他们的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亲情,这种爱已经深入骨血,淡淡的,却是持久的。这种“真爱”的幽香是怎么散发出来的呢?文中的爸爸是如何爱妈妈的?妈妈又是怎样为爸爸着想的?带着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究,就能让学生明白:父母时时处处为对着想,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为对对方付出,“真爱”的香味才会经久不衰啊!你曾经这样去爱过你的父母、亲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