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心”动,感知语文的美
武进东青实验学校 张晓敏
画面一:课堂上讲完《鱼我所欲也》之后,让学生讨论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一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觉得什么也没生命重要,孟子的观点早过时了!”学生二:“‘义’很抽象,而生命是活生生的,为了‘义’而舍弃了生命,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画面二:校对试卷时,老师提到:“关于长江漂流有这样两种不同的看法:①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②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你同意其中哪一种看法?”居然绝大多数学生赞成第一种,这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这二幅画面均来自我的语文课堂!不是我的想象和杜撰。这种没有学生情感活动的课堂、学生不“心”动的课堂,有什么美感可言?我们相当多的学生是伴随着卡通节目和电子游戏长大的,他们可能非常熟悉数字化的电脑程序,精神世界却荒芜一片,甚至非常冷漠!而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认知活动,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把学生的情感活动看得可有可无。这种倾向产生原因在于认识上的模糊,认为学生情感的培养的时效性不显著,这是应试教育思想留下的残痕,是一种错误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负载着灵动的思想及丰富的情感,只有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心动,语文课才能收到传播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的效果。
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而美是至情至性的流露,只有至诚的性情,才能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语文教师则应该是美的使者,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让学生“心”动,去感知这千姿百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