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于古诗教学
赵静芬
《春日偶成》教学片段
师:欣赏着这第一、二行诗句中美丽的春光,你陶醉了吗?我们也来演一演诗人是怎样游玩的吧。
(学生纷纷模仿插图中的诗人形象,边捋胡须,边微笑着欣赏着美景。口中还不时喃喃地赞美着。)
生:这美丽的花儿真香啊!我都醉了……
生:我多想躺在柳树下眯一会啊……(引得教室里一片笑声。)
生:云儿淡淡,风儿轻轻,桃红柳绿,如此大好春色,我可要口占一绝啦!
(这小子还用上了《桂花雨》一课的词呢。)
师:可别忘记诗人此刻的身份哟!
生:对了,他是一位学者,而且是个老年学者。(边说边又捋起胡须来了)
师:“时人”是什么意思?
生:指旁人或者当时的人。
师:在那时的人的眼里,一个年长的学者,此刻应该在做什么呢?
生:他应该在学堂里为学生讲学。
生:他应该在家里研究学问呀。
师:那就请你扮演一下当时的人,来谈论一下这位游兴很浓的老年学者。
生:这个人真有趣,怎么像孩子一样贪玩呢?
生:你这位学者,应该专心在家研究学问,怎么跑出来和孩子似的玩耍呢?
生: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还和孩子一样只知道玩。
生:只有孩子们和年轻人在喜欢游春,你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凑什么热闹呢?
师:看来,你们这些“时人”一点也未能感受到诗人心中的快乐啊。这真是……
生(齐声):诗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那么你是诗人的话,你会被这样的议论吓跑吗?诗人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谁来演一演诗人。
生: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只知道少年人才能玩,却埋头苦干,却不懂得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
(又是一片笑声)
生:这么美的景色应当大家共同欣赏,你们自己不懂得欣赏美,还说我呢。
生:随你们怎么说去吧。我只管尽情享受这春光给我带来的乐趣。
生:真是“时人不识余心乐”啊!你们不能和我一样感受快乐,可多遗憾那!
……
师:诗人的心情有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受到影响啊?
生:没有。
师:作者作为当时一名有名的学者,他研究的是怎样的学派呢?有谁了解呢?
生:我查阅了参考资料,了解到他研究的是“心学”。但是我不理解什么是“心学”。
师:程颢在中国哲学史上创立了一个学派,史称“心学”。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程颢认为,做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此点,并且真诚的用心去做,使人逐渐恢复与万物一体的意识。
生:是不是说他认为人和大自然是一体的。大家应该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
(师投去赞许的目光。)
生:我现在也明白了。所以他是不会给他人的议论给吓倒的。相反,他还希望大家都像他一样呢。
生:我也明白了诗人为什么会随着一行垂柳,不知不觉地来到“前川”。
(学生似有所悟。)
师: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读读这首诗。
(生津津有味地捧起书朗诵起来。)
【评析】:
一谈到古诗教学,似乎觉得很简单。已经习惯于教者从字到词到句,逐步地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摸透了老师教学的老一套。有好多学生上课前通过参考资料,早已经将诗意预习好了,写在诗的旁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师一问,生一答。这答案永远不会豁边!
回味这往日的古诗教学,可实在缺乏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更无从谈起学生语文素养的成长问题了。这样的课,想一想,学生只要买一本参考资料就行了,还要你老师做什么呢?同时这样的教学也使教师感到吃力、乏味。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果教师墨守成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那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将尽失。我们教师不是要机械地将课堂通过问答来交给学生,而是要让“每一朵花都开发,每一只鸟都歌唱”。
在片段中,教者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不仅思维动起来了,而且是各个感官也动起来了。他们模仿插图中的诗人形象,边捋胡须,边微笑着欣赏着美景。口中还不时喃喃地赞美着,体验着“傍花随柳过前川”;扮一回“时人”,悄悄谈论作者不同于他人的行为,感受着什么是“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再演一演诗人,帮他反驳“时人”对他的不解……在不断的角色变换中,学生不仅体验了这些角色的情感,更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意(是真正的自己的理解),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也显而易见了。这平时让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无味的古诗教学不由得一下子生动起来了!
在教学预设中,教者也曾对于是否要在课堂中引入作者程颢所研究的学派等知识犹豫了一番。教学用书中对此建议教者不必多作讲解。教者个人认为,了解作者所研究的“心学”的内涵,将有利于学生体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实际教学也验证了这一预设的成功。学生了解了这一内涵,对于作者有别于当时的人的行为也恍然大悟了。当然,肯定有好几个学生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即使明白的也许没过多少时候就忘记了。可是我想肯定有那么几个学生,他们不仅仅是希望在课堂上能“吃饱”,他们更希望“吃”得好一点。从个别学生的反应上来看,他应该“消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