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上的小浪花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反思 朱丽洁
在教《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时,我预设的是由学生质疑课题导入:让学生看黑板上写的课文标题,不要看书,提出问题:“你们看了这个标题会想到哪些问题?”,我的预设是围绕课文中心的一系列疑问:①是谁做实验?②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③做了一个什么实验?④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⑤这个实验要证明什么问题呢?等等,这样设计目的为了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助于自主学习和加深文章的内容理解。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刚开始学生们的提问可谓是“五花八门”:斜塔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塔是斜的?……虽然这些问题与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关系不大,但这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我简单介绍了比萨斜塔的相关内容,把这些细小的问题先解决了。而后学生们渐渐提出我预设的那些问题,教学活动一步步进行着,突然张磊提出:“为什么要在斜塔上做这个实验?”而我当时在想着下一步骤,想当然的以为他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随口回答:“这个问题前面有同学已经提出,请坐”。课后我才发现其实他提出这个问题的落脚点是在“斜塔”上,他的疑问是:为什么不在其他地方做实验,而偏要选择在斜塔上做实验?
学生满怀希望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却被我无情的“扼杀”掉了。当我后来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不禁觉得惭愧和自责。于是第二天上课,我就以此为契机组织教学,以这个问题复习导入课文,我说:“昨天张磊提的问题是老师理解错了,那为什么伽利略选择了在斜塔上做实验,而不在其它地方?通过我们昨天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果然,同学们纷纷举手,“因为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著名的建筑物,在斜塔上做实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体现出伽利略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另一位同学说:“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在斜塔上做实验是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一次公开挑战,是伽利略不怕教授们威胁的表现,更能体现他不轻易相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科学的精神。”同学们的理解非常到位,接下来我便自然过渡到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这部分内容,体会教授、学生和镇上人们在斜塔前观看实验的神情和场面描写,重点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完成。
反思:我们常说:“做老师耳朵要灵。”可我却时常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做了教参的奴隶。正如上面文中学生的回答,我没有很好地接纳,反让这精彩的提问在一瞬间溜走。其实学生们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课文,或许有时候会和教师的备课大相径庭,甚至会出乎教师的预料。就象张磊同学的提问,犹如课堂上溅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却折射出了耀眼的光彩,所以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思维闪光点,进行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只有善于把握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才会既胸有成竹,而又不缺乏灵活机智的进行创造,课堂因此会演绎得更加精彩。因此我需要不断改进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和课堂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