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猜想”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8-12-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梅凤

【背景】

2005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开始使用苏科版教材。开学前夕,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苏科版主编——杨裕前先生说的一段话。他说: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数学中,数学创新性思维不能片面理解为数学家的创新性设想和发现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新颖性,而主要是表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索、分析,提出设想并想办法解决。

我身为数学教师,理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做点贡献。那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

【过程】

在教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一节时,我运用猜想的教学方式,大胆让学生猜一猜:

-3* 4 =                  -3*-1=

-3* 3 =                  -3*-2=

-3* 2 =                  -3*-3=

-3* 1 =                  -3*-4=

-3* 0 =

其实,这与小学的乘法差不多,区别就在于要确定符号。等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该问题后,学生们有的对着黑板指指画画,有的在草稿纸上奋笔急书,有的在轻声商量……三五分钟后,学生们都纷纷举起了手,安静了下来。我先请了雷书出来回答,她的答案全对,我问她是怎么思考的,她说:有一个负号就是负,有两个负号就是正。我紧跟着问:为什么有一个负号就是负,有两个负号就是正?她支吾着说她感觉是这样,我微笑着肯定她答案的正确并示意她坐下。我眼睛扫视全班,问道:谁能为雷书解释一下积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这时有半数学生的手举着,我请陈明出来回答,他说:根据前面学的,有奇数个负号结果就是负,有偶数个负号结果就是正。哦,他将前面学过的知识迁移到了这里,我很欣喜。陈明的回答后,又陆续有几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虽和前面的同学有些雷同,但他们各自的表达都不尽相同,各有亮点。大家都回答的差不多了,此时,何枫林的手还是举着,眼睛紧紧盯着我,迫切地想让我叫他。我立刻请他发言,他说:如果有一个负号,就可以看作是两个数字相乘后积的相反数,那就得负;如果有两个负号,就可以看作是两个数字相乘后积的相反数的相反数,那就还是这个数本身,当然还是正。在座的学生也连声称是,我很惊喜,这其实是我自己也没想到的解释。

【分析】

虽然,他们的语言表达不是很精确、到位,但都可以出他们思维的衔接、贯通与跳跃。他们真是太棒了!说句实在话,我其实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让学生来猜一猜,没想到学生的猜想让我大开眼界。通过本堂课的猜想教学,使我更清楚地体会到:创新并不一定是要标新立异、惊天动地,有时,它甚至可以简单到只是解决一个普通的问题而已,关键是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有独立的个人思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