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关注本质
常晓东
前几天的测验,有一题的正确率非常低,主要问题是没有分类讨论,大部分学生都只有一个答案。我记得清清楚楚,这一类型题前两天刚刚讲过,不过选择题变成了填空题,数字换一下而已,怎么会这样呢?我把这两题比较了一下,又回忆了那天对该题的讲解,觉得我当时没有把该题的本质反映出来,没有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
教学片段:
出示题目:若⊙O1和⊙O2相交于A、B两点,⊙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2和
A.105° B.75°或15° C.105°或15° D.15°
(该题在批阅过程中,正确率较高)
师:你们为什么会想到选C的?
生:通过画图,我得到了图(1),通过数据计算,我发现∠O
师:计算很好,直觉也不错,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15°怎么来的?
生:……
于是我在黑板上把图(2)画出来进行讲解,其实图一画,气氛就热烈了,感觉他们都会了。于是此题到此为止。
可是,以填空题形式出现的题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此类题根本没有掌握,回想起来,我对该题的讲解应该是失败的。最多我只是教会了一个题,而不是这一类题。
反思:
由上述情况分析,讲解由学生完成,学生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也动了脑筋,对此题讲解的失败就在于少了点睛之笔,没有总结该类题的分类依据:对于两个不等圆相交时,公共弦的位置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公共弦在两圆心之间,如图(1);二是公共弦在两圆心的同侧,如图(2)。
如果当时讲清了这样的规律,图就很容易画,只要能画出图形,计算是很简单的。抓住了此类题的本质,不管怎么换数字,这一类题都不再是问题。我想,这样讲解的话,就做到了讲一题,会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