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课中成长
石思
从踏入教师这一行列以来,已经开了三次公开课,在前辈的悉心指导以及自己的不断探索实践中,对教学的思路及方法也在尝试不断地改进与创新.《蓝色的雅德朗》这节音乐课是我成为新教师后上的第三次公开课,这一课程的教学思路取源于我在某学校听课后产生的想法,并且最终付诸于行动。从实习以来听过很多类型不同的音乐课,但恰恰是一节我认为最简单、最朴实的音乐课让我印象最深。在他所授的《彩云追月》这一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月夜的美丽,也没有借助于多媒体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产生直接的印象,而是在点滴的歌唱过程中让学生联想到了画面的美,在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体验到了音乐的美,从而真正由心地歌唱。这一课《彩云追月》是一位男老师上的课,虽然是男教师,但是他在课堂上的语气却非常地亲切,表扬的语言也非常地夸张,有的老师甚至觉得他的的用语让人起鸡皮疙瘩,但我想正因为语言上如此放得开,表扬的语气那么地夸张所以才能使学生进入美丽迷人境界。有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学生才会带着感情去唱歌,歌声也才会动听。他的课上完后,有两种反应,一种赞扬他的语言,一种就是觉得他的语气太过了。我个人觉得如果他在语气方面欠缺一点的话,可能课堂的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经过试上后做了大胆的筛选,以前我总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做为导入,但这一次我选择了让学生轻唱他们熟悉的有关思乡的歌曲,像《大海啊,故乡》、《七子之歌》都是他们熟悉的歌曲,当有的同学起来回答的时候我让他轻声哼唱旋律时,下面的同学也跟着唱起来,这时候我便轻轻地给他们划拍子,指挥他们一起进入这首歌的演唱,虽然没有其它音响伴奏,但却营造了一个良好了音乐氛围,胜过聆听准备好的音乐。
因为《蓝色的雅德朗》是六年级教材中第一首要求进行合唱的歌曲,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两个声部的合作上。合唱的关键是学生的听觉要既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部也能听到另一个声部的歌声,我为合唱能够顺利进行先让学生进行了音阶的练习,将C大调音阶按照楼梯的形状排好,让学生进行了模唱,接着又将a小调按照楼梯的形状写到黑板上,学生对于这两个音阶单独的演唱都很准确,接着我将学生分成了两组尝试轻声地合作演唱两个音阶,第一次合作下来,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有的同学显得很胆怯不敢尝试。接着,我亲身参与到合作中,我轻声地唱小调,请另一组唱大调,其他同学感受合唱的效果,这一遍效果明显比前面好了,接着我再让其他组同学尝试,另外一组聆听,经过这样大胆地尝试后,学生的信心明显地加强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便开始了对这首歌曲合唱部的教唱,以前在歌曲的学唱上,我习惯于提前指出歌曲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而这节课我借鉴了
这是我这学期的最后一次公开课,是课程设计最简单,话最少,只运用钢琴和我的歌声,运用道具最少的一次课,却也是我在这么多次音乐教学中收获最多的一节课,我亲自感受到学生声音在我的指导下变化的美,感受到了在自然、朴实的声音中学生所慢慢表现的真挚的情感。我感受到了音乐课堂的教唱艺术,它更像是绣花,需要我们用心地去精雕细琢。也正是这节课让我体验到大学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要像上音乐课一样地上音乐课。我相信,只有最朴实,最自然、最回归自然的音乐课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这一课程的作用与魅力,才能让音乐教师与学生更亲密地在歌声中传递情感,感受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