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一次大胆的尝试
发布时间:2008-12-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一次大胆的尝试

沈春法

上午第二节语文课,我照例拿着课本和教案走进教室。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观书有感》。由于昨天已经学了第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复习了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释诗题——知背景——解诗意——悟诗情。在理解了诗题之后,按照教案的设计,我要带着大家一起去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课本上诗句之间,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哦,这是同学们做的预习,看来大家都很认真。我转念一想:既然学生已经做了预习,想必对诗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我再重复地讲,又有多少意义呢?我心里一动:干脆来个大胆尝试,放弃已有的教案设计,让学生们自读课文,既当学生又当老师,找寻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通过讨论或者请教他人解决这些问题,再让学生连贯地说说诗句意思,在这基础上再去悟诗情。如果这样效果好,就继续下去;如果效果不理想,我也可以随时再“接手”。

我把要求跟同学们说了。果然,很多同学都兴奋起来了,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当“老师”了。在自读了一会儿课文后,我问了一声:“有什么问题吗?”几只小手举了起来,一看,是几个平时学习不够自觉的同学,估计预习工作做得也不到位。“我不理解什么叫‘鉴’”。“我来告诉你。”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大声说。“徘徊是什么意思?”“渠”是什么意思?……” “我来!”“我来!”……问的学生虽然有些拘谨,但答的学生却很真诚。一会儿,没人举手了。“谁来连贯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几十双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了。我特意点了几个刚才有问题的同学来说,居然说得挺不错,看来效果还好。接下来的教学效果,更是令我意想不到。以下是上课片段:

师:看来大家诗意理解得不错。不过,请你们想想诗意,再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好像是有问题。课题是《观书有感》,应该写读书感想,诗句写的却是水塘景色……

师:照你们看来,这首诗的题目又该叫什么?

1:叫《方塘》。

2:叫《方塘水景》。

3:《观塘有感》也不错

……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给它起了那么多好的题目。可大家想过没有,朱熹是古代的大理学家、大教育家,他怎么会犯“文不对题”的错误呢?

生:好像是不应该。

师: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思考)

师:看看书上的插图。

生:(抢着说)我知道了,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读着读着,看到池塘景色,就写下了这首诗。

师:可这首诗跟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生思考)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池塘像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塘水才这么清。

师:那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联系我们的读书学习想想。

1:要想有丰富的知识,就必须多读书。

2:就要像那池塘那样,,不断地有活水进去,水才能清澈;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而且充满智慧的人就必须不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

3:现在有一个新词,叫“充电”,就是这个意思。

师:说得真好!

这节课,我作了一次带有冒险性的尝试,抛弃了准备的教案设计,没有按部就班的教学,但是教学的效果却是令我满意的。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上,我充分利用了大多数同学已经预习这一有利条件,让学生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为后面“悟诗情” 悟诗情这一环节奠定了基础。本课的“悟诗情”实际上是“悟诗理”,因为里面包含了一个非常有哲理意味的比喻。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让学生对比诗题和诗意,大胆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由过去的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说好”,这样,学生就是在创造性地学习语言,就是生成语言。而生成的都是从他们心中涌出的鲜活语言,都是有个性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目的的所在吗?

往往是意想不到的行为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许就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