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更吸引学生
羌文英
课间,一学生说:“麋鹿这样的文章不像动画片那样好看好玩,真没劲。”我最不喜欢这样的文章了。另一学生说:“我非常喜欢动物,最好叫我爸爸买一只放家里养养。”
再过一节课就要去上《麋鹿》这一课了,我在思忖:这篇教材学生喜欢吗?
课上,我组织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声音渐渐低沉,看来学生对麋鹿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我反思:是文本本身没有吸引力,还是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学案没有精心设计好,导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呢?我当即决定调整教学方案,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同学们,课间我听一位同学说他非常喜欢麋鹿,他想请爸爸买一只麋鹿养养,你们想:这样行吗?同学们随即大声回答:“不行,它是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不能私自养。”“对呀,如果不能私自养,他又特别喜欢,老师有一个建议:是不是可以将来当一名麋鹿饲养员。如果将来要当一名饲养员,你们认为他要了解麋鹿的哪些特点呢?你们帮帮他,赶快到文中查找根据,亦可根据课外资料为他出出点子。”
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马上高声地朗读起课文来,有的还拿起笔在书上圈画点注起来。
有的说,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 “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可以看出,麋鹿适合生活在野外,气候要温和。
有的说,我从“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可以知道麋鹿生活的地方必须有较大面积的水域。
有的说,我认为要养麋鹿还要知道雌雄麋鹿如何区别:“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
我一阵窃喜,欣喜地说:“看来,***同学真是一个细心的人,能从麋鹿外形特点方面考虑,独具慧眼。”在我的鼓励和赞赏下,学生找寻的视野更广了。
另一个同学马上补充说:“我从《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书中读到:小鹿都很胆小,很怕人。如果有人轰它,赶它,它会一反常态,不肯出来吃东西。”语文课文第一节中也说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都反映了麋鹿的胆小,不见生人。
另一同学又接茬说:“区分麋鹿的时候,还要注意一点,雄小麋鹿两岁时长角分叉,六岁时叉角才发育完全。”
我不断地欣赏着学生的发言,不时加以表扬,这时有几位同学谈到了养麋鹿也要博览群书,不仅要知道麋鹿如何养,更要知道有关麋鹿的神话故事和它多舛的命运和传奇的经历。
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下,我知道学生已经把书本上的知识读懂了,便说:“听了你们的建议,我相信***将来一定能当个好麋鹿饲养员,养殖出更健壮的麋鹿。”接着我引导学生;这些建议在课本里一一作了介绍,那么文章是如何写的呢?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学生研究麋鹿的兴致正高,正浸润在研究麋鹿的氛围里,马上又愉快地回归文本,兴趣盎然地读起文章来。
通过再读课文,学生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要大家珍惜和保护麋鹿。
最后我总结说:“要想做个出色的麋鹿饲养员,不仅要了解麋鹿的资料,更要有一颗爱麋鹿的心,我相信大家会好好珍惜麋鹿的。”
其实,一些预设的学案并不一定是完美的,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生乐于探究的方案才是真正地回归了学习语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