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字酌句才能表情达意
潘 希 文
在第十七课《黄果树瀑布》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作业,其中有一道题是“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中间有一小题:“豆大的雨点( )在脸上还真有点疼。”结果,大部分学生都错误地填上了“洒”,错误率达40%以上。批阅完后,我反复寻思终得其解。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错误,很大程度是受课文影响,因为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水珠“洒”到脸上。但我觉得学生出现错误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没体会作者的真切感受。课文中的是“瀑布泄入谷底溅起的水珠”,作者的感受又是“凉丝丝”、“舒服极了”。由此可知,这“水珠”比较小、轻,是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的“水珠”,所以作者用了“洒”。而在这道练习中是“豆大的”、让人感到“真有点疼”的“雨珠”,“雨珠”不同于“水珠”,大小不同,给人的感觉更不同,所以在这练习中也用“洒”就显得不恰当了。在作业讲评时,同学们专注地听着我的比较分析,恍然大悟,认为用“打”比较恰当。由此可见,斟字酌句才能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