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生成 培养自主探究
东青实验学校 章丽红
《电磁铁》一课是五年级《科学》《电与磁》单元的第五课,在研究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学生一起研究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极。
教学片段:
师:电磁铁通电后就会产生磁性,那么它是否和永磁铁那样也具有磁极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探讨一下。
(学生在小组里各抒己见。)
生1:我觉得它既然是磁铁那么肯定也具有磁极。
生2:我也觉得它是具有磁极的。
(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师环视了一下周围)
师:如何证明它是具有磁极的?
生1:我们可以把它悬挂起来,看它静止后的方向。
(一生立马举手表示反驳)
生2:电磁铁两端连接着电池,它怎么会旋转呢?
生1:……
师:既然不能用悬挂法,那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小组里探讨研究方案)
生:我们可以用一个标有磁极的永磁铁去靠近电磁铁的两段看看是否相吸?
(其他同学点头表示确认。)
师: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N极相吸的话那么S极一定相斥。
(评析: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探究方法,而是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并且强调实验前先进行预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开始实验。
(过了一会)
生:老师,我发现电磁铁的两端和永磁铁都相吸的。
(老师很诧异,这是预料之外的,老师也试了一下,果然是相吸的。)
师:既然两端都相吸,那是不是就说明电磁铁不具有磁极了呢?你再试试,仔细观察一下。
那个学生又认真地实验起来,又过了一会,又有好几组提出相同的问题。
(评析:这个环节是教学预设中没有的,老师并没有被这异常的实验现象所惊住,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推理,继续寻找其中的奥妙。)
(老师让其他组都初步实验后示意大家停下。)
师:刚才的实验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的电磁铁和永磁铁的两端都是相吸的。
生2:这样就看不出磁极了。
有一个学生不敢确定地说:“我发现好象两端吸力不一样。”
(其他同学表示怀疑。)
师:是不是真有这样的现象呢?大家再去试一试。
(评析:对于学生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老师并没有“代劳”,也没有以一个同学的认识来让其他同学勉强认同,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产生认识冲突后,通过亲自实验来亲手揭开谜团。)
(学生们再次实验,仔细观察现象。)
生1:我们发现铁钉大头一端与N极的吸力比S极强,但是交换电池的正负极后就是与S极强。
生2:我们也发现S、N极和电磁铁的吸力不一样。
师:你是否能通过这个现象找到电磁铁的磁极呢?
生:如果与N极吸力强那么电磁铁的那一端就是S极。
师:为什么电磁铁的两端都会与永磁铁相吸呢?
(评析:探究至此,同学已经解决了电磁铁的磁极问题,而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又抛出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学生再次讨论。)
生1:我觉得可能是电力不足,电磁铁的磁力就不强了。
生2:因为电磁铁用的是铁钉,所以很容易和永磁铁相吸的。
生3:可能是我们绕的匝数还太少,所以磁性不强。
生4:如果用磁针来试的话效果会好一些,因为磁针的磁力小。
师: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如果我们要进一步验证应该怎么做呢?请大家设计一个课后研究方案。
(评析:对于学生们提出的分析原因,虽然大家是认同的,但这只是同学们的分析,于是老师又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设计课后研究方案,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对比实验设计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延伸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与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们分组设计方案。
分析与思考:
这是我在教学《电磁铁》第二课时中的一个片段。关于电磁铁的磁极实验,由于我认为比较简单,所以课前没有亲自实验,也就出现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但正是这个“意外生成”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当学生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测相背时,我并没有打断学生的实验,更没有用演示实验来替代学生的探究,而是抓住这个“生成”资源让学生们尝试了失败,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现象,重视证据。
片段最后,虽然问题已经解决,但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外”的原因发现了相关的几个问题,并且让学生进一步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把探究延伸到课后,相信带着对问题的强烈求知欲,学生们一定会在课后弄个“水落石出”。
虽然为了解决这个“生成问题”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在这些时间里,学生们从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进一步研究,他们的思维在随着问题的解决在不断深化,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在不断得到提高。他们的收获是颇丰的。
品析着以上教学中的一幕幕,我用实际教学行为诠释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我通过利用源于学生主体的课程生成资源,使科学课焕发真实的灵性。也使我们感受到课堂中的“出错”未尝不是好事,关键是我们有效利用这样的资源,提供一个让学生思辨的机会。在他们寻找“科学真相”的过程中,探究素养将会得到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