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教学随笔>>文章阅读
何必呢?
发布时间:2008-05-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tgz

何必呢?

【现象1】走进某教室,想听某老师的课。很看得出,课上得不是太流畅。课后,老师告诉我,因为听到有人听课,临时调整了教授内容。我一笑:何必呢?把常态的复习课呈现出来研究不是蛮好的吗?

【思考】近来,《人民教育》上有一组文章,探讨推门听课的利弊,观点可谓是针锋相对,双方颇有些得理不让人之势。读完,我想起了样板戏,样板戏最好,毕竟只有几部,百花齐放方能文化繁荣。同样,公开课需要精心雕琢,也需要有样板戏般的样板,但我倒以为,对日常课堂的“足够的敬畏与尊重“方是我们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就其研究价值而言,对常态的日常课的研究、对日常课堂文化的研究,其价值影响非常深远。因为课堂是演绎师生生命精彩的阵地,单凭刻意的几堂公开课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日常课堂,是为了使师生生命永远绽放精彩。我们应研究每一种课,研究每一节课,使每一种课、每一节课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盈着丰满的果实。推门听课,如果听者是本着研究的心态,被听者也本着探讨交流的心态,不时地“推门”又有何尝不可呢?越是日常的课堂越是需要研究。

 

【现象2】某老师把公开课教案给我审阅。我一看就知道,教师有意识在在逃避相关内容的教学。问之,果然。我一笑:何必呢?既是教材,自然当组织教学,越是难上的文章不越有研究的价值和重大的挑战吗?

【思考】教师在公开课上力图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公开课作为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其魂在哪儿?我以为:魂在研究。既是研究,必须有明确的研讨主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研水平、提升自身教学水准。试想,你跳过的相关教学内容不还是要上么?现在你觉得上不好,如果不去研究,不一直是个问题吗?与其让问题存在下去,还不如借助教研活动的东风,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研讨活动中寻找规律、习得方法。教学有困惑,当在情理之中。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这些困惑当作资源——研究的资源,在研究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成长自己。一个成功的教师,一定是敢于直面困惑、不畏挑战、勇于研究的。

 

【现象3】上课进行中,课上得出奇地顺利,安排学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正确率奇高,教师满心喜欢地在学生的板演处打上了大大的勾。我疑惑:是否同学都会了?侧面一了解,原来板演的同学学习水平都较高。我一笑:何必呢?板演出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思考】因有人听课,教师生怕板演学生出错,影响教学的流畅,所以挑选了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板演。课是流畅了,但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有多少?关注学生,我们究竟又关注了多少学生?心智模式不同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均有诸多的复杂性。高明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参与活动的差异性,要善于创造和利用学生出现的差错,并围绕差错发动学生参与评价合作交流。差错,是很好教育的资源。差错,能让我们知道孩子还没有懂;差错,能让我们明白孩子知识或思考中的模糊区;差错,能让我们找到孩子致错缘由,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呈现差错,把学生的差错当作资源开发,其价值不菲。

 

其实,在说以上这些的时候,我总感觉到心里要说的表达不清楚。课堂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我们的课堂为什么而存在?公开课的开设意欲何在?常态的课堂是本真课堂吗?我们究竟离本真课堂还有多远?课堂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建设课堂文化中作为怎样体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