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预设中的意外生成”而精彩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那么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本学期教研课执教《平移和旋转》时,也尝试预设了这样的“陷阱”。
片段:感知平移距离的处理。
师: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大家表现十分出色,做个游戏奖励一下吧。出示游戏规则:赢的一方图形向右平移2格。
(师生一起玩“石头、剪子、布”游戏。结果学生赢,她将黑板上自己一方红色的图形向右平移了3格。如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师:你们认为她游戏玩公平了吗?(矛盾顿现,学生开始思索)
生1:我认为很公平。
生2:老师,我认为不公平,她多移了格数。
随即好多学生纷纷叫嚷,分成了正反两派。
师:图形到底平移了几格呢?我们先请认为正确的同学说说理由: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1:我们可以看两个图形间的格数,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是2格。
生2:我们一格一格移动,就可以发现这位同学多移了1格。(立即上前重移,发现的确多移了1格)。
师:你的眼力可真厉害。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其他同学和你一样有厉害的眼力吗?
生2:……
师:我倒有个好办法,在原来图形上找一个点吧,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是否就平移了几格,行不行?
师生共同在图上随意找个点,数数两点之间格子数是否正确。
指名同学在图上随意找点,数数两点之间格子数是否正确。
通过交流、争论、操作等活动明确:平移时图形上每个点移动的格数都相同。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看图形的某个点移动了几格。
……
反思:
没有精心的预设,课堂就没有精彩的意外生成。上述片段中,教师通过游戏进行新知的教学。游戏中虽然孩子平移图形出现了问题,但这是教师预料之中问题。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选取三角形图上的某个点进行描画、数数、验证,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平移的距离。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自己修改了错误。这样的预设把新知的学习不露痕迹地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样的意外生成来得恰到好处,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当教师预设的环节变成现实的情境,这说明预设是准确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而也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