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科研动态>>文章阅读
【小学数学组学习材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发布时间:2012-03-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佚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推荐理由: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很多同学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而这篇文章在如何提高计算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说得很好。

推荐人:陈建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它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连,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明确概念,弄清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计算概念、法则的教学,悟出算理,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

1、概念是思维的切入口,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判断正确,计算推理合乎逻辑。有些计算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模糊,理解不清而引起的。如在教乘数中间有零的多位数乘法简便方法中,出现这样的错误:

              318

                      ×504 

  1272

1590    

          17172

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清楚百位上的“5”表示是多少,导致不明确504百位上“5”与318个位上的“8”相乘的积表示多少,因此他们只是习惯地把“0”写在十位上。对此,在新课教学之前适当安排铺垫,加深概念的理解。例如可让学生说一说“555”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5”分别表示多少?去乘8分别表示多少?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弄清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关键在于理解。如果不明白算理,即使学生会做计算,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但也只是一个机械的规律的执行者,在将来进一步的学习中,可能导致越学越不明白。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要引导学生把算理说出来。既要学生对计算的方法“知其然”也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如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20×3时,许多学生会这样总结算法:先不看0,用2×3=6,再在后面添上一个0。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算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教师可让学生摆小棒,帮助他们理解算理。将小棒10根捆一捆,为什么可以先算2×3呢?因为这里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表示一个十。32捆是6捆或是23捆是6捆,因为一捆是10根,也就是32060或者23060,所以一定要在后面添上一个0。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在计算教学中,懂得算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计算教学,否则就是灌输。又如遇到80÷30这样的计算,由于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就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去掉一个0,即8÷3,这里余2,但实际上是余20。为什么余20而不是余2?如果学生不理解算理,只会越学越混乱。学生理清了算理,明确了方法,懂理会法, 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二、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要有一个坡度;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

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重要途径。

简便运算的基础是一些数学运算性质及运算定律。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等。例如:153955=153+(955)、29×7529×25=29×(7525)、 157.82.2=15(7.82.2)9÷12.5=(9×8)÷(12.5×8)等。

小学数学中简便运算方法很多,有些计算可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把已知数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等的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凑整法”,凑整法的目的是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或改变运算数据等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如:345101=345+(1001)、21×9.9=21×(100.1)等。

学生通过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做到了: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

四、有目的地进行对比练习,强化计算。

学生在旧知识的学习和强化的过程中掌握了计算方法,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将过去所用的方法不合理地移用到新的计算中,比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常出现将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的情况;学了乘法分配后,往往和乘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相互干扰,计算8×4×125时,他们就错做成(8×125)×(4×125)。

对此教师应采取强化训练,把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对比练习。如:38.415.738.41×5.7;(25×40)÷(50×2)和25×40÷50×216.9-(8.51.5)和16.9-(8.51.5);25×(48)和25×(4×8)。在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详尽地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混淆,以巩固正确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保计算的质量和速度。

五、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根本。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1、审题的习惯。(1)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2)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然后再动手计算。

2、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在认真、严谨,书写要格式要规范,字迹端正,不乱涂乱改,保持作业的整洁美观。

3、认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抄题后要检查有没有错漏,计算后可通过估算和验算等方法检验计算,做到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4、建立病题卡片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帮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对于增强学生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位数学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